一日三餐是哪个生肖?
一日三餐,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孔子少孤,不知其父,不知生日在何月日。” 但这里的“一日”并非指一天或今天。而是指出生之日,与生日吃一顿早点,中饭晚饭无关。而一日三餐也非成语,只是人们在表述习惯时形成的省略句式——“早饭、午饭和晚饭”。
其实,关于“三餐”的记载还有不少。先秦文献如《周礼》就有“食不语,寝不言”(《礼记·曲礼上》)的说法;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道微旨》中说:“朝不食甚饥,不可以事君;夕不食,甚倦,不可以终命。故昼不食则昏沉,夜不饮食则梦。” 唐代医学著作《千金要方》提出:“晨吃一碗粥,中午吃面,晚上吃米饭八成就饱了。如果还不饱就再吃些蔬菜,千万不要吃得过多过饱,这样就会损伤肠胃。”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食部十四》中也写道:“饮食自倍,肠胃劳伤,唐容川《血证论》曰:‘饮食有四勿,惟饥空腹勿食,饱食勿睡,食后行步勿作,食后如厕勿入’。” 清代张秉成著《本草便读》亦云:“饮食自倍,肠胃受伤,盖人身肠胃之道,以通为补,以排为泻,以消为散。若饱食既多,中满难运,积于肠胃之间,非病何矣。” 这些记载虽然零散,但都能说明一个问题——古人也是“知食之为病”的。
不过,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三餐定时定量”相比,古人的饮食观似乎更随性一些。如宋代苏轼就有“早起三竿,晚枕一蓑,急流溅沫,夕阳拖梢,醉卧古槎,醒倚疏箫……”的诗句,描绘他闲适的农家生活。这种随性的吃法,应该不是建立在科学的饮食原则之上,而更多的是源于对自然条件的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