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泣声?

牧佳桐牧佳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牛” “孺子可教矣!”“老黄牛精神……” 《三字经》中有“田鼠壤,穴牛虻”的描述;《千字文》有“犁牛之骍且角,充耳以素丝。执辕何之苦,覆帱遂攸吉”——耕牛的颂歌。 但其实,古代劳动人民并不喜欢牛,《礼记·月令》就记载了周代春季祭天时,先让猪、羊等“牺牲”在神坛上血祭,接着才宰牛,可见牛的地位是在祭祀时才被提升的。

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设计了“国中九市,郊廛一百一十”的街市制度,意在引导“工贾兴事”,但工商之徒依然受到“士、农、工、商”四个社会等级的制约。 汉代,朝廷设“司市”管理市场,还定期在都城长安附近检查市场价格,颁布《物价簿》管控物价。唐时,规定“市”每天开市五天,休市两天,到了宋代,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禁夜令”开始约束市民生活,“夜市”也限于少数地点。

元朝以后,城市居民点不再分区,“夜市”延长到白天,这为早市(菜市场)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明清时期,政府对市场的管控更加严密。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下诏允许民间经营烟草、酒醋等货物的商人自主定价和雇佣劳工;宣统三年(1911)又允许自由开设银行,从此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旧时的商业文明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奴隶般劳役性质的契约关系依然存在,如“典身”(卖身)给地主或富商的佃农,“雇身”给人做长工的贫民,以及“旗人”等依靠国家供养的阶级,他们的生活秩序与商业社会的进程并无多大关联。 二、“马” 说古人爱马,其实是一种误解。首先,马属于草原游牧文化,而中原文明是以车为尊的;其次,能买到马的人往往非王即贵,穷人很少有能力去养一匹马。 所以,马跟牛一样,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口中的“肉食者”,他们歌颂的是千里马的传说,讽刺的是伯乐相马的故事,赞叹的都是皇家的御马,诅咒的都是战马的劳苦。 在中国古代社会,骑马并非普通百姓的日常出行方式——有钱人家出门一般坐轿(有顶的敞棚马车);没钱没势的人家出门,要么步行,要么是“走马”,也就是骑没有笼头的野马。所以“走马看花”和“走马章台”分别指的是徒步和骑野马游览。

唐朝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马帮的商业繁荣,最终改变了马在人们日常生活里的地位。南方马匹的种源丰富,价格便宜,加上南方多水瘴,不适合行旅,所以北方人很少去南方骑马。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重心和军备重心都在向北方转移,加上马的价格比宋建国初期便宜很多,所以马在北方的实用性已经大大提高,并出现了专门为拉车、拖拽而培育的“驾马”。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东风吹散梅香,染就一林春色。料得玉楼深处,绣被春寒今夜。”就是描写驾马春天“拉磨”辛苦的劳作场景。 三、“羊” 中国是养羊和食羊肉最早的国家之一,但吃不吃羊肉却不是衡量是否游牧民族的唯一标准。 比如匈奴虽然被看做游牧民族,却是有固定居住地的,而且也不是全族都吃羊肉。 突厥和回纥则是吃牛羊肉的游牧民族;而吐蕃虽然是藏族先民形成的部落联盟,却是以农耕为主,肉吃得不多。

所以,从饮食习俗判断一个民族是不是游牧民族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吃不到羊肉不代表就不宠爱羊——作为生活在西北草原的民族,匈奴人是用羊来祭祀诸神的,而且祭祀用的羊都是纯白的“羯羊”(如今我们所说的“羯羊”其实是产自澳大利亚的黑绵羊)。 后来,汉人和佛教信仰者也学会了用羊祭祀,并在道教的影响下形成了冬至“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惯。

四、“兔” 中国古代的“猎兔”主要指猎人用陷阱捕捉野兔,而不是现在的打兔子。 唐朝之前,野兔还是皇帝祭天的牺牲,唐以后才退出这一位置,由猪代替。 至于“月兔”,那是嫦娥抱着的白兔,也叫玉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