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什么生肖?
“癸未”就是干支之一,是年地支。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计年份。“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天干”十神各有阴阳——“阳干”有甲丙戊庚壬五字,“阴干"有乙丁己辛癸五字;“地支”十二位也有阴阳之分——子午卯酉为阳,丑未寅申为阴;二者相配,共成六十花甲。 从“甲子”起,顺数至“癸未”,又逆数到“甲子”……循环往复,这就是人们常听说到的“甲子纪年法”或称“干支纪年法”。 用这种纪年法,可把千百年前或远古的事件记上“年月日时”的字痕。我国古代就是用这种方法记录历史的。它也被广泛应用到中医、八卦、占星等等领域。
现在世界广泛通行的公元纪年法,实际上是把“公历”和“基督纪年法”加以合并而成的一种“公历农历”纪年法。因此也就有了“公历闰年”的说法。 而我国的农历却是按照“月建”作为计量单位。所谓“月建”,就是“月令”的简称,即每月的第一次日出。因为日出时刻随季节变化而移动,所以每个月第一天“月建”所对应的“节气”是基本固定的。这样,每年的第一个月份总是与“立春”相应,而腊月则是最后一个月份,以“大寒”为月首。
农历的月份是以“朔望月亮”作为计算依据的,一个月里总有“新月”(朔)或“满月”(望)出现两次,分别处于上下旬。如果“朔”或“望”出现在某月的中间,则这一天的日期成为该月的“中气”。由于“节气”和“中气”的作用,使得农历的大月和月小有了区分,具体是: 大月30天,有“节气”和中气的月份都是大月。 月小29天,只有“中气”的月份是小月。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余数,规定“每月的初一为'朔',十五为大'望',初三为'弦',初九为'上弦',十六日为'望',二十三日为'下弦',最后十天称为'末月'”。 这样,一个周期就形成了——“节气”使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呈现规律性;“月建”(月令)使月亮绕地球公转轨迹具有了周期性;两者结合,共同构成了古代天人感应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