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开吉利是什么生肖?
在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六个地支分别对应着鼠、虎、龙、马、猴、狗一天中的六个时辰;丑、卯、巳、未、酉、亥六个地支则分别对应着牛、兔、蛇、羊、鸡、猪一天的六个时辰,这就是古人最初编制的“年月日时”四柱八字中的“时柱”,也叫“日出时间”。 每个时辰的前面都冠以一个吉利的名称——如甲子(鼠)时、乙丑(牛)时等。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称呢?这得从六十甲子循环往复的推演说起。
在《周易》卦序中有一组特殊的卦象——“连山”,其排列方式正是以干支相配,60组循环。而在古代,人们是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来计算时间的,每天是一个时辰,一周七天是一个周期,一年五周是十个周期,十年一循环,称之为“甲子年”,每一年都有一个名字——如2016年是丙申年,2017年是丁酉年等等。
古人把每一天的四个时辰用十二个字依次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子时、丑时、寅时……戍时、亥时”。将这十二个字循环往复,就用以标记一年的365天或366天(闰年)。而每一年的第一天又是哪一个时辰呢?答案就是“子时”——因为“子”是十干的第一位,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子”时又称“子时”或者“子时初”,而正中午的那一时辰自然便是“午时”了。这样,每一个时辰都拥有了两个名字,但它们之间的时间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如“子”时有三个,第一个子时的前半个小时叫做“子时初”,后一个小时叫做“子时中”,第三个小时叫做“子时末”,那么“丑”时便分为“丑时初”“丑时中”“丑时末”,以此类推。
既然每个时辰都有两个名字,而且这些名字还有先后顺序,那么“甲子”也就有了“甲子的前三十分钟”“甲子的中间时段”“甲子的最后三十分钟”等等说法,而“乙丑”则有“乙丑的前半小时”“乙丑的中段”“乙丑的后半小时”……如此反复推衍下去。 当然,这种循环是以60为计量的单位,当计数值满60,即由“甲子”进入“乙丑”,此时时辰的名字虽然改变了,但实际上仅仅过去了5个小时(1200分钟),这一天的“子时”与另一天的“子时”并不是同一天,正如今天的“午”时并不等于明天的“午”时一样。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所谓的“黄道吉日”“冲煞”等等传统忌讳其实是毫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