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指什么生肖?
“三足乌”,就是传说中的“太阳鸟” 《山海经·大荒西经》:“沃之野,凤皇之卵是食也。”晋郭璞注:“凤皇卵亦大如鸡子。”又《海经·大荒北经》:“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李铉注:“凤卵似雀卵而圆黑。”这都说明凤皇卵的形状像鸡蛋。 “踆乌"也是指太阳。《楚辞·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坠;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照也。”“崦嵫”一作“淹淄”,即是山名,在今甘肃天水县东北。古书所说太阳“入崦嵫”的意思就是太阳落到那座山上。
“三足乌”、“踆乌”都是指的太阳,也就是火,因为太阳的光焰像火焰一样。 那么火是什么动物呢? 先看看古代的记载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夏,中国之名,人所居曰夏。”唐代贾公彦疏:“以其新周故汉,汉承秦灭六国,统一四海,谓之大夏,故云‘人所居曰夏’。”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卷二:“汉兴,汉高祖以殷商历史久远,故标其年号为汉太祖,亦曰高祖;武帝以周朝国运漫长,故标其年号汉武帝。”明代张自烈著《正字通》:“夏,或省作下。战国策秦惠文君梦与上帝争位,下臣曰帝,上臣曰夏。(按:即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八年后九年正月,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
从以上古籍引用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夏”就是中国,或者是华夏民族居住的地方。其二,“夏”的意思与“火”或者“太阳”有关。 现在来看“火”或者“太阳”对应的十二生肖中有什么动物代表这个问题。 在古代,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把一年划分为十二段,每一段是一个节气,分别用子、丑、寅、卯等符号来表示,到西方人引入公历后,才确定每个节气为半个月。所以古人所说的“冬至”、“夏至”其实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和最短的日子。 冬至这一天,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北极夜空可见“星回斗转”,白昼可长达一天;过了冬至,太阳逐渐向北移动,白昼渐长。
春分这一天,太阳到达赤道,全球各地白昼黑夜平分。秋分这一天,太阳运行到西半球的最北端,北极夜长天天。寒露之后,白昼越来越短。冬至以后,白昼一天天加长。
古人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每隔十三天左右就有一轮节气变化,并且有“阴阳消长”,于是把一个阴历月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叫做“候”,每一候对应一种动物的形象,谓之“候象”。
《淮南子·天文训》:“冬至后五月,阳气出于南方,而不出于北方,故鸟兽萌焉。”《礼记·月令》:“(仲春)命鸟师司振,雉雊,莺鸣。”(季春)“(仲夏)鸣鵙(伯劳),反舌无声。”(孟秋)“玄鸟归。”
能代表火的动物就是“玄鸟”——也就是燕子。 至于“烛龙”,我认为应该是蜥蜴类动物,因为它们夏天蛰伏起来,就像虫子一样,等到天气转凉,它们才开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