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生肖有哪些?

公羊琳睿公羊琳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帝的地位高于一切,其姓氏也经常被用于尊称,如“朕”、“孤”等;而皇族成员的名字往往更是尊贵无比,被赋予特殊的含义。 那么,历史上皇帝的姓是什么?他们的名字又有什么样的讲究呢? 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个话题!

先秦时期 西周初期,宗法制广泛施行,为了表示天子与同姓诸侯是血脉相连的亲密族人关系,周王将自己族姓赐予诸侯国君,这样国君就有了姓。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姓的概念开始模糊。《论语·郑玄注》道:“姓者,生之称;氏者,体之称。”

也就是说,姓是出生的时候命名的,是一个家庭的标志;氏是长大成人后,根据职业等不同而定的称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同姓之间世代繁衍,氏却各不相同。 比如晋国公家族,祁氏最先出现,是出生时的姓;而曲沃代晋后,原祁氏后人改姓为曲,作为氏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政令推崇郡县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制度,在文化上也是如此。秦灭诸夏之后,把旧贵族的姓全部消除,改以国名为氏,所以秦始皇姓嬴,而不是子嬴。

秦汉以后 汉承秦制,又建立了汉朝官署名“未央宫”,取“长治久安”之意。东汉时,光武帝刘秀下诏书说: “吾之先祖,起于列侯,至吾二十世祖宣帝始封新野侯。” 这里刘秀直接承认了西汉皇帝高祖刘邦的身份——汉王。同时,他把自己新封的国号“汉”作为家族的姓,后世子孙以此为姓延续下来。

魏晋南北朝的皇帝有些还有别称,这个别称通常就是他们的庙号,这种称呼方式也影响了此后朝代的命名。南朝宋齐梁陈几个王朝,国号加谥号的称谓也很普遍。

这个时候的姓氏概念已经比较混乱了,有祖先一代代的姓,也有自己取的字(注意不是名),还有自己的封号或庙号等等。 比如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他的父亲桓温曾经要求改姓为桓,但被朝廷拒绝;而简文帝即位后,大臣们上书祝贺,却误将“昱”字写成“胤”字。于是他就名正言顺地改为桓胤。

隋唐时期 隋唐实行士族门第制度,帝王后裔论资排辈,世家大族地位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姓氏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唐朝时,皇帝的姓称为“李唐”,而姓张的人如果碰到姓李的皇帝,就必须改姓为李。因为唐人认为,“张”音近于“皇”,是对皇帝大不敬的意思。

宋朝以后 在宋朝,皇帝自称“寡人”,臣民则称皇帝为“圣人”。这时,皇上姓啥成了秘密,史书上往往只记录他的庙号。元朝时,蒙古人入主中原,他们本来没有姓氏的概念,所以把部落名称当作姓氏使用。

这样的习惯传到明朝却没有得到纠正,因此朱元璋等一干皇帝都把自己的部族名号当作了姓,并由此确定了明帝国“子姓”的身份。至于那些姓朱的文臣武将,自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代和功臣后裔了。

不过有趣的是,这种确定姓氏的规矩,却被明朝末代的皇帝崇祯给打破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