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辰什么?
“龙”是古代汉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虚拟动物,它是原始的农业部落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而加以幻想形成的产物。 “龙”字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礼记》就有“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的记载,但那时的龙还没有成为图腾。到了汉代,人们用“龙”来象征圣皇,《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为求长生,在祭祀天地时用“黄缯彩龙一,玉爵一,饭黍米一升,脯腊一簋”。
到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融合加快,各政权交替频繁,汉人为了寻求精神寄托,把本属于帝王独有的“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广泛流传,从而使中国进入了“龙”的时代。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龙”字:“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生,秋分而成,天生一,故称‘龙’。”这就明确了“龙”是一种神异的动物,集千万种生物的优点于一身,并且根据季节变化显形。
古人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和赞颂,常常用“龙”来形容一些事物,如《三国志》中有“有黄龙见于河东,光采鲜明,头上有角,角端有肉”的记载;晋代张华著《博物志》中则有这样的描述:“黄河中游,土地所生,树木皆数尺,枝条垂地,流水萦然,名曰杨柳树,日高丈五,其枝弱不堪人。”可见“龙”在古代还是真实存在的,它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从先秦时期的“四灵”之首,到汉朝的“百兽之王”,再至魏晋南北朝时的“图腾”,“龙”的地位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攀升,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