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跟什么生肖有关?
为什么是猪,而不是羊啊? 首先,明确一点,我们这里讨论的“饿”是指饥饿感,而不是指食物是否充足。所以,讨论的是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存在。 也就是说,这里的饿不强调外在因素(食物数量)的影响。在同样没有食物的前提下,猪会更早产生饥饿感,从而表现出“饿”。而非处于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羊不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则表现为不太想吃。
人也是一样,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就特别能忍饥挨饿,而有的人却不到饿得受不了坚决不吃。可见,对于“饿”的感受能力是有差异的,和人的生理素质密切相关。 而从传统中医的理论来看,影响感受能力的因素除了与个人体质相关外,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环境、饮食等。其中,“天食”即饮食在其中的重要性占有很大比例。
《内经》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也就是说,正确的饮食方法是防止“饿”的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样的饮食方式是正确的呢? 在中医理论上,正确的饮食原则应做到“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所谓因时,就是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饮食。比如,冬季寒冷应该增益热量以御风寒,就可以吃一些羊肉、葱、姜来温阳散寒;春季则应多吃青菜,如韭菜、豆芽、春笋等,以顺应自然界的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
因人则是根据个人的体质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前面说到,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状况不同,对“饿”感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别。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概念——个体化。在正确的饮食方式面前,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使得饮食更为适合个体的需要。这种根据个体的差异进行的有差别的饮食调护,即是采用个体化的原则。 至于因地,就比较不好掌握了。因为地理条件比较复杂,很难用统一的方法进行处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一个正常的人,生活在正常的地域范围内,遵循正确的饮食原则,应该是不会出现营养缺乏的状况的。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长期病弱者或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