狍子是代表什么生肖?

鲍风玉鲍风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东北,有一种动物,因为长相可爱,性情温驯,深受人们喜爱; 它四肢短小,不奔疾、不跳跃,走法颇似人,因而有“草上飞”之称; 因为它的四肢短小,所以奔跑起来的时候,尾巴会像手杖一样“啪啪啪”地抽打在身后; 当它遇到危险时,不会像兔子那样“蹦”得老高,而是将身子矮下去,同时脖子也会迅速缩进头颈里,全身都卷成一个圆滚滚的球,只有眼睛和耳朵露在外边,像个好奇的小宝宝一样; 如果有人靠近,它就会用尖利的爪子在地面划出道道痕迹,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同时在原地不停地转圈,企图把对方吓退…… 这种动物就是东北三省的省兽——狍子(或称野山羊)!

而让狍子闻名天下的,则是那部著名的《霸王别姬》——这部影片中,被张麻子逼得上吊自杀的戏子,在被枪毙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便是“老子也是条汉子,跟那小样儿似的……” 而这个形容小样的动物形象,正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狍子。 其实,除了东北外,在华北和西北等地也有分布,只是数量稀少,因此没有被人广泛认知。

那么,这么可爱的狍子,究竟属不属于十二生肖呢?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对十二生肖的来源就有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如东汉崔寔所著的《四民月令》中便写道: “正月一日,猪曰祥,羊曰泰; 正月二日,猴曰瑞; 正月三日,鸡曰皋; 正月四日,狗曰肇; 正月五日,猪曰兆; 正月六日,马曰骥; 正月七日,羊曰羲; 正月八日,鸡曰栖; 正月九日,牛曰肃; 正月十日,虎曰曦; 正月十一日,兔曰明; 正月十二日,龙曰德; 正月十三日,蛇曰智; 正月十四日,马曰厉; 正月十五日,鸡曰遂。”

可见,在我们祖先的生活范畴里,确实是有猴子和鸡这两个属灵的动物的。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生肖”,则是在唐代以后才有的。因为在唐代之前,人们是以“地支”纪年的。所谓的“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个符号。

它们既不是用来表示月份的,也不是表示日的,而是用于记录一年的年份的。当然,也可以用来记录月份或者日期。 这12个字,每一字对应今天的农历十二月。例如“亥”对应的是腊月。又由于腊月的农历节气为大雪至立春,从“冬亥”开始,到“春已亥”结束,一共90天。而一年有多少天呢?365天。每个月的天数都是固定的,都是30天。

也就是说,当某个月满30天时,我们就需要重新设立一个“地支”了。比如农历十二月过了90天后,就到了正月,并且是“春已亥”,而今年刚好又是鼠年,所以今年是“子水年”。而今年的农历二月,就是“卯月”。农历三月是什么月呢?是“辰月”。以此类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每一个月都有固定的名字,每个月的第一天又有什么呢?每个月的第一天,当然是朔——也就是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而在一个月之中,真正亮的时刻只有两天——上弦月和下弦月。所以,月亮每天升起的时间都是有差别的,只不过差别不大而已。而每一天的日落时间也是有差别的,同样是差别不大。

为了便于记忆,古人想出了很多招数。其中有一招,就是把12个月分别命名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就是“四季八节”的由来。

随着唐代以降,人们发明了“干支”纪年,并且用它来计算月份后,“四季八节”就被取代了。但是,“四季八节”中的每个季节都有一个代表动物。春动物为“莺”,夏动物为“蝉”,秋动物为“蟋蟀”,冬动物为“蚯蚓”——这与现代科学推测的夏季鸣虫为蝉,秋季鸣虫为螽斯,冬季鸣虫为蚯蚓是完全一致的。 而那个神奇的猴子,就这样被排除在了十二生肖之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