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阅读?
我们中学语文老师说,你们现在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吗!那么功利干嘛! 我当时很震惊,我觉得我老师也太不严肃了。 后来我才明白,我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同学们啊,你读一本书,首先应该为的是你生活中遇到的不解、困惑甚至痛苦,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你读书才是有用的。 而考试中那几篇文章,只不过是作者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几个案例而已。 所以老师经常让我们先谈感受(这个感受不是感受文章写的怎么样,而是你对生活有哪些不解和困惑),再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也就是分析文章内容)。 感觉这个方法还是挺有效的,能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问题(虽然可能这些问题最后都没能得到解决)。而不是读完书之后,一问起来,你读的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你以后想要怎么做? 大部分人都答不上来。 所以阅读如果只是为了考试,确实挺可怕的。。。。
还有就是,我们在中学所学的那些文学名著,其实很多都是有着明确目的性去写的。(这里并不是说这些作品没有艺术造诣,而是说这些作品的创作初衷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文学而文学。很多时候,文学家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比如说鲁迅,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具有明确的地域和时代色彩的,例如《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民众精神上的麻醉和心理上的绝望;如《故乡》,表面上是为闰土、为我小时候的朋友而哀伤,实际上却是对封建社会下农村和劳动人民的悲哀;比如《孔乙己》,表面上是在嘲笑孔乙己,其实是嘲讽当时社会上有文化没文化的读书人…… 如果你们能把这些作品放到他们所在的时空背景下去看,也许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另外鲁迅的很多小说都很适合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如果你在看完文章后,再去看看影视作品,那效果肯定也是锦上添花。) 还有老舍的《骆驼祥子》,很多人都说这篇作品反映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其实这是错的。这篇文章表达了老舍对人力车夫这个群体的深切同情——这些车夫原本过着“拉车一天有一天的收入”的安定生活,可是到了北京之后的种种遭遇让他们渐渐堕落到“拉车五天,断日再拉”的地步。
因此阅读老舍的作品需要结合他自身的经历来看——老舍出生在北平一个穷苦的家庭里,少年时便曾因为家贫而挨饿。后来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说道,他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母亲曾经从邻居那里借来三本《红楼梦》,这件事让他感到“我们的富庶和骄傲”。 所以如果我们能从老舍个人的成长经验和《骆驼祥子》的写作背景去理解这篇文章,那阅读的效果一定比单从文学作品去分析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