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石室是哪所中学的前身?
汉时,蜀地学在大儒文翁的主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派遣蜀郡太守董仲舒到成都兴办大学,校址就设在现今的成都市中心少城一带。这所大学规模宏大,有校舍百区,生徒三千人,分属文学、史学、天文、阴阳等学科。学校实行开禁办学,允许贫民子弟入学,并官给口粮。由于学校管理严格,学风严肃认真,所以教学质量很高。当时的著名学者司马相如、扬雄都出自这所学校。 为了纪念和激励后学,东汉桓帝时就曾在少城原址建起一座高大的文翁祠堂。晋武帝时也几次到这座祠堂祭奠,并下令让百姓献祭。晋怀帝时,尚书令王衍到成都,特别到这座祠堂里拜谒了文翁。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地做过县尉一类的基层官吏,晚年又飘零蜀中,他常常到这座祠堂来凭吊古人的才华与功业。他在《登楼》诗中写过这样两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锦江春色”就是指从汉代至今流经成都的锦江。在这首诗的结尾处,他还怀着十分感慨的心情写道:“花萼相辉昭日月,锦官照耀辉天府。”其中的“花萼”用指代的方法把唐玄宗李隆基与弟弟李玮共同做皇帝的事情称作“花萼相辉”。而“锦官”就是专门为称颂西川文庙所做的特指。因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唐朝的天子应该像古代贤君一样,重视教化百姓,让老百姓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地方上的官员也应该像古人那样,竭尽全力办好学校,让那里的学生都能奋发向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那么,既然唐朝的朝廷和地方的官员都应该向古代的贤明君主那样好好教化百姓,那自然就应该大力兴办教育,广招学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玄宗命人在长安城外建造了巨大的崇文馆和弘文馆。这二馆都有专门的学者负责教授太子及皇亲国戚们读书学习。
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学校教育又有很大的发展。宋太祖开国以后,在成都设立了益州府,任命文彦博为益州知州。文彦博到任后,注意到当地民风强悍好斗,但是却不重视文化教育的弊端,于是大力兴办学校,聘请名师,鼓励民间子弟入学。他的这种做法立即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地的民风渐渐变得淳朴,民众慢慢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成都已经成为全国四大都市之一。都市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最需要的是接受良好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宋神宗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4年在益州府建立了成都府路学,这是西南地区有史可查的第一座封建官办高等学校。此后,元明两朝又在成都建立府学、县学,甚至还专门建立“书院”以培养人才。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又对前代的书院进行了整顿和恢复,使得成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