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
“如果感觉现在读书很苦很累,那只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专业。”这句曾经红遍网络的话,精准地揭示出当前大学和专业选择上的困境。迷茫、跟风、缺少兴趣和考虑不够全面而产生的困惑、遗憾,甚至是悲剧,成为大学新生无法撕掉的标签。
在大众媒介中,人们容易把大学生活和那些文艺作品中刻画得光鲜亮丽的生活相混淆。现实却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走进图书馆不知所措,为了逃避现实偷玩游戏,在酒吧KTV找刺激……”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你的大学回忆颇深?
在谈个人兴趣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说说大学的专业。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员埃瑞克·阿德勒近日在《华盛顿月刊》上撰文指出,“21世纪,无论大学毕业生从事什么工作,都免不了要与计算机打交道”。据此,我们很容易把计算机相关专业视为最理想的专业。但客观地说,计算机科学、电子电气工程、机械制造等偏理工科的专业对很多大学生而言确实过于“高冷”。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需要的思维逻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而即使不选上述专业,大家也将仍然需要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这跟有的学校把计算机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的做法不无关系。
另外,还有另一个维度需要大家考虑——就业。大家普遍认为,传统理工科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于人文社科。但是,很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大量的基层员工,并且更多看重个人能力而非学校名气。而许多看似“冷门”的专业,有些毕业生反而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这是因为许多企业需要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而小城市的事业单位也需要一些行政人员,这些工作岗位一般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产生。例如,中国文学、行政管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甚至博物馆学、旅游管理、小学教育等,都可能有不错的选择和出路。
埃瑞克·阿德勒还指出,我们需要认识到,大学教育既不是“职业教育”,也不是“专业训练”。学术研究领域常常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那些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会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人。
“读书无用论”往往指的是没有选择升学的人们抱怨自己知识匮乏的借口。但是,就大多数人而言,在完成了基本文化素养的通识教育之后,大学专业教育阶段应该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一步钻研。
“90%的大学生肯定会有跳槽的想法。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会以一种好奇的态度来看待现在的专业。如果有一个月的时间来思考,估计有50%的人都会转专业。”宾夕法尼亚州威克斯纳大学人类发展学院教授约翰·萨尔皮特曾这样说。
当然,从学校角度来说,也需要做好相关专业建设的规划,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设置核心专业课,并在课程学习中融入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如今,很多学校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说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最终还是由自己做主。只是在选择之前,需要对自身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渴望过怎样的生活?
内容:1、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对自己的价值评价,看低的自己,过低的评价自己能力,这样他们会选择自己不合适的奋斗目标,使自己经常受挫,经常遭受失败,最终内心会产生一种无力感。
2、还有的部分大学生是盲目的选择自己的奋斗目标,没有认真的分析自己的梦想是否满足自己的追求。他们内心对自己的了解不是很明确,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喜欢什么,喜欢做什么,面对众多选择自己目标大学生茫然不知所以。
3、还有就是有些大学生错误的认识自己的能力,盲目的与他人做比较。自己没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人云的亦云,这样的对比是否客观、公正很难说。中国家庭没有系统的培养孩子独立意识,而大学的自由环境更容易让年轻人产生迷失。
内容: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高峰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之一,在这个阶段,人们追求科学、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但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清自己、评价自己、了解自己,不能够全面的理解社会、理解自己、理解人性,更不懂得生活。他们甚至觉得自己上大学是浪费生命,虚度年华,有些大学生甚至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得过且过,如果人们不尽早的引导他们,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扭曲,过重的心理负担,甚至是悲剧也会很快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