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什么是毕业?
学校为了考核学生三年的学习成果而设置的考试。考试包括水平和水平考试。水平考试包括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英语综合能力和日常英语、语文、文科概括、社会常识、美术、音乐、劳动技能等能力的考查。
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毕业和升学的主要依据。因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升学率,所以“高中”就有了不同的含义。对一般的学生来说,“上了高中”,等于说考上了大学;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上了高中”,则是意味着只能去读职业高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将来只能是从事体力劳动。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被抑制了三年,到了高中,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把娱乐放在首位,学习只能排在后面。
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怎么能学得好呢?所以,上高中后的学生成绩大多呈分水岭状态:成绩好的还是好,成绩差的还是差。这就造成了“好学生越来越出色,差学生越来越差”的局面。
所以,小学时期一定要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且,对于后进生一定不要放弃:一是要降低要求,不要和优秀生对比;二是请教师和家长一起努力,找到能触动他们心灵的途径,打开他们的心扉。
三、高入学率下的初中后路
没有竞争,怎么会有高分?
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小学毕业考试被取消,高中按照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统一招考。结果,学校的竞争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了。
于是,在学校里,便出现了一幕幕搞笑的场面: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鼓励成绩好的同学之间互相打架;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加课外活动,学校专门设立课外活动课堂和课外活动小组……这些都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找来的“捷径”。当然,这些“捷径”也是收费的。
但是,付出的这种“代价”,能买回来一个合格的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据统计,在2000年,60%以上的初中学生不能正常毕业,他们要么“保轨”,要么去读职高、中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学习方法,上课时注意力常常不能集中。
四、升学是唯一的出路吗
在当今中国,升学似乎是年轻人的唯一出路。这种观念在学生考上高中或考上大学的那一刻才被彻底根除。但是,这种观念在学生心中的残余仍然存在:家长常常以“高中生”“大学生”来称呼自己的儿子或女儿,使已经摒弃这种观念的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仍受到家长的暗示。
当学校把“升学率”做为学校的生命来看待的时候,当学校把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教师工作成绩的重要尺度的时候,这种观念就再也难以拔掉了。
尽管社会上“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就业难”的声音时有所闻,但要想让人人都成为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似乎也不太可能。所以,应该认识到,学校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活和生存能力。所以,即使进了大学,也不能让儿子懒一辈子;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也不能让女儿在嫁人的时候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所以,不能把升学作为年轻学生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