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小学怎么样?

秋杨东秋杨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有很多人问我,南师小学怎么样?我的答案是:相当不错!

南师小学旧校址在广州市珠江边,校前门外江边有一棵很粗很大的芒果树。每年四、五月间,芒果成熟时,同学们便三五成群地爬到树上,以互相抢夺芒果为乐。还有一回,高年级的一个学长把一个芒果弹到我同学的后脑勺,我那可怜的同学痛得大叫起来。当时,我那同学的妈妈正在校门口卖菜,听闻此言,立刻以竹棍责打我那同学。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被打事件”。

1960年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大跃进”,在“全民办教育”的口号下,南师大队把所有的大小学校合并,成立“崇文学校”,不设年级,所有学生都一起上课。如此混了两年,到了1962年,学校才拆股分开,恢复原名,叫“南师小学”。此时,我已进入“崇文学校”三年级。

1963年8月我小学毕业,进南武中学附属小学(亦叫“南武小学”)读书。后来我考上南武中学,初中毕业后考上南武中学高中部,于1968年9月读大学期间,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我休学一年,1970年回校继续上学。其时,我的三个弟弟还在家乡农村插队落户,姐姐在广州造纸厂当工人。1974年6月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东农垦总局工作。从1976年起,我辗转于广东军区、广东省军区、广东省人事局、广东省高教局、广东省科委和广东省教育厅等事业单位,任科技管理、行政管理、教育和科学研究等职务。在我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毕业近20年的在校学习和近30年的工作期间,我常常想起老师的教诲,想起南师的风光,想起在芒果树下发生的校园趣事,心里总有一种难以取舍的矛盾:留恋母校的甜蜜,痛恨母校的狂酷。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南师小学。

南师小学的前身可追溯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务本坞民塾”。民塾由朱文元创办,故又称“文元小学”。宣统二年(1910年)改称“南师西小学”,得名“南师”,自清末至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南师”历经沧桑,几经易名,时有撤并。1953年恢复改称“南师小学”。

解放前,南师小学只有一二百名学生。至于老师,则都是义务性的,没薪俸。教我三年级的李老师是义务教师,他教完我们的第三学期,就辞职不干了。1954年我们开始学画图,用的是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诗的画卷。当时南师小学还没有体育室,体育课在屋外搞,音乐课在教师里吹吹玩玩,没有乐器。音乐老师带来一只口琴,全班合奏《南丁格尔》《丰收舞曲》和《娃儿喜翻船》等歌曲。当时,老师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把字读对就是好孩子。学校对学生的衣、食、住均管得很少,我们学生甚至可在中午放学时到猪圈旁边的池塘摸鱼洗手。

解放后,南师小学的规模逐渐扩大。50年代中期,有四个年级,四个教学班。1956年,增至六个年级,五个教学班,有200多个学生。1959年4月,有十个教学班,400多个学生,教师十二人。这年8月,我校还办了四分之一班的“工农速成班”。至“文化大革命”上半期,南师小学有八个教学班,250多个学生,教师11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南师小学被拆散,校园被占为“南武林场”。1974年,恢复了南师小学名称,并迁到此地。当时,有20多个教学班,近千人学生,60多个教师。1981年底,有20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

南师学生曾受到黄镇、谢非、任仲夷等省、市党政领导人的接见。五十年代初,美国洛杉矶市长访华时曾专程到南师小学参观。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加拿大等国的教育考察团和一些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团体也曾来校参观访问。

南师小学曾培养出了两个全国中小学生代表队队员和广州市中小学生运动会长跑大会250米项目冠军。由于游泳运动成绩显著,学校被授予“全国游泳传统项目学校”的称号。学校科学活动的成果和论文,多次在全国和省市获奖。自三十年代末至八十年的长期的编写了四十多套教材。

1981年12月,学校被评为广州市普及小学的示范学校。

南师小学还出了一个名人的外号叫“小南郭渭诚”。1973年9月起,他连续三届任南师小学校长。他在60年代就编写了小学生使用的数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他任南师小学校长25年间,把一个只有20个学生、6名教师的小学校办成了有20个教学班、60多名教师、近千名学生的巨大学校,被誉为“中国的梅辛”。

南师小学毕业生升读中小学的人数占毕业生人数的100%。不少毕业生去了一中、六中、培正、校、华师附中、广雅等名校。

2013年南师小学将迎来百年校庆。但愿时隔70年后重临母校的我,还能再次一睹母校新貌。也但愿105岁的高寿的母亲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享幸福之时,心中还会常常回忆、念念不忘她自幼时就读过的南师小学。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