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肖是什么生肖?
寸肖就是生肖鼠,因为子鼠为一岁之首,所以也叫“鼠首”。 这是中国古代民间关于十二生肖的首尾传说之一,讲的是子鼠和丑牛为了争夺属相之冠而打赌的故事: 子鼠先进入石门,故为属鼠;且老鼠身体灵巧、行动敏捷,故又有“鼠咬天开”的说法。
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 古时,玉帝决定挑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间生肖。当时,猫和老鼠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听到消息后,都想成为生肖中的一员。于是,猫说:“我常捕鼠,是百鸟之王,比老鼠大得多,应该让我排在前面。”老鼠反驳道:“你说你比我大,有什么证据?” “当然有!”猫说,“我抓过许多老鼠,这还不算证据吗?”“就算你抓过老鼠,那也只是你单方面的功劳,我不承认!” 就这样,猫和老鼠一直争到玉帝面前。 玉帝见他俩实在争不出个结果来,就决定让他们比一比。玉帝对猫说:“你若能把老鼠抓到,就说明你的确比它大,就让它排列在你之后。否则,你就必须排在它之前。” 猫听了十分高兴,立即扑向老鼠。可是,老鼠灵活地躲开了。这样反复几次,老鼠始终没被猫抓住过。由于老鼠总是逃在前面,因此得了“鼠首”的称号;而猫因为没有抓到老鼠,只好排在了最后,成了“猫尾”。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从我国古代最早的典籍《诗经》来看,其中已有关于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个地支相配的诗句,如《小雅·吉日》中的“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将午与马相配,又如《小雅·何草不黄》中有“今尔征行,谁拉谁何,今尔下民、或何或今?哀我征夫,朝发轫于青蒲、夕阳爰止、居彼无食。遂令我往,我无人室。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君子实我,俾我南征。今也南行,舍彼有乐、尔饥尔渴”。
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个地支相配并交叠使用,极似后世的十二生肖,尤其是将寅与虎、子与鼠、亥与猪、戌与狗、辰与龙这五组动物与地支的配属,已与后来的十二生肖完全相同。但这些还不能说明十二生肖就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一来诗中所列十二组动物与地支相配的顺序与后来的十二生肖还不相同,并且还夹杂着一些非动物的非生物名称,二来所列十二个地支,还有三个是重的,即有两个午字,有两个亥字,有两个辰字,离一个完整的生肖系统尚有一段距离。十二生肖作为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最早源于中国。
据史料记载,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即公元前104年,正式把干支纪年确定为历法,时至今日,生肖纪年从未间断。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反映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蛇的不能和属羊的结婚;一种动物符号,即成为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的吉祥物。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近代通过生肖邮票等文化艺术活动对十二生肖进行了传承与再创造,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生动生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