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哪里?
1964年10月,国际天文联会决定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设立三个用于标准时间的基准点.其中一个位于西半球,称为美国标准时间(UT)起点;一个位于南半球,称澳大利亚标准时间(AEST) 起点,还有一个就是这里——北京时区(CECT)的起点。 北京天坛是1973年开始建设,作为世界范围测量时间用的四个定点之一。另外三点分别在美国的夏威夷、阿根廷的拉普拉塔和印度的阿萨姆邦。由于我国地处东八区,比欧洲和北美洲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都偏东许多,因此被选为东经120°处的标准时间,被称为“中国标准时间”或“北京时间”。
其实,这些名称都是人为设定的。地球本身并不存在“北京时间”这种说法。我们说的“北京时间”实际是指东经120度处的地方时,这一时间相当于东经120度经过的地区将太阳升起的时间作为自己的当地时间而作出的判断。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这一时间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早4分钟。
为了确定这种最早的时间,在1985年以前,我国采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全国实行统一时间安排》中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一律采用世界时的东八区时间,叫作‘联合时区’(UTC+8)。” 而现在,网络或手机显示的“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UTC+8,也就是东八区时间。这个时间点已经经过了香港和台湾省,如果经过上述地区的人把本地时间加上4分,就可以得到这个时间点。而这个所谓“新时间”实际上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通用的格林尼治时间。
生肖也称属相,在十二生肖中,有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牛、羊、狗、猪;有的是现实生活已没有的动物——鼠、虎、兔;有的是珍贵动物——龙;有的是不能吃、也不敢惹的——蛇、马;还有的是平时不怎么待见的——猴、鸡。这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十分奇怪。
十二生肖虽说是十二属相而并不属于相术。因为十二生肖是按出生年份来属的,而相术是看生辰八字的,两者压根就不相干。生肖一词出自西汉文献《焦氏易林》,十二个物种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是如何产生的?有何意义?有几种观点。
1、源于纪年法。汉代贾谊的《新书》、高诱的《吕氏春秋注》认为是十二个月的象征。十二个月气候变化有规律,如子月(农历十月份)天气下降,地气上腾,阴阳和合,万物的种子藏在地里。鼠乃地里生物,于是以鼠象征子月。依此类推,丑月(十一月)万物牛触,所以用牛象征。古代纪年法和干支结合,纪年如甲子、乙丑等六十甲子,纪月从丙寅开始直至癸酉,再到甲子六十年一个周而复始。纪时也是从丙寅始至戊子,又是六十个甲子。因为纪年、纪月、纪时都用了十二种动物,而所不同的是顺序和纪月、纪时不一致。所以认为纪年的十二种动物衍生为生肖。
2、源于对偶图腾。刘纯浦《龙与十二生肖》等专论认为十二生肖是十二对图腾的简化。有学者收集古籍有四十多种动物,分为二十多个对,如两两为对的有鼠,有猫;有牛,有犀;有虎,有狼;有兔,还有獐。古代某些氏族以兽为图腾,还有以牛为图腾的氏族,还有以马或羊为图腾的民族。
3、源于原始崇拜。日本的内藤乾吉认为十二生肖源于古代兽神的遗制。生肖在有的民族又称为“兽王年”。把十二种动物作为兽王,每月依次轮换。《说文》载“十二辰,十一种皆动物,人为何动物?”古代有一种天界图,十二辰皆有人神,如子鼠人、丑牛人,人兽杂糅,是动物又是人。
4、源于中国神话。《礼记·月令篇》中十二月的物候(生物生长、景物变化及其规律)与十二生肖比较吻合一致。子月为鼠,丑月为牛等。《淮南子》中讲了一个故事:盘古死后,他口鼻嘘气变为风,声音变为雷霆,眼睛开闭变为昼夜,四肢关节变为二十四节气,血液变为江河,毛发变为草木,汗液变为雨露,肌肤变为平原,骨骼变为山岳。后羿斩巴蛇、夜鼠。巴蛇食象,三岁乃出,后羿杀巴蛇,其血流成汉水。夜鼠害谷物、人衣,后羿又杀之。后羿又捉龟、蛇、乌、蟾蜍等杀之,用三足乌填日,用龟、蛇、蟾蜍填月,又把嫦娥赶到月宫。他杀的夜鼠,便是鼠年之祖。
5、源于原始哲学。从动物进化论看,十二生肖有从水底到陆地,从地下到地面,从低级到高级,从走兽昆虫蛇类到人类逐渐衍进的顺序,将哲学、伦理学巧妙地融于动物系列。如把不违农时的牛、勤奋的鼠、柔中的的兔、执性的虎、高升的龙、呆拙的羊、刚决的马、变化的猴、好斗的鸡、警觉的犬、信义的蛇、慈善的猪定为生肖,渗透着先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