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是属什么生肖?
“寅卯辰”,简称“寅卯”,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至初十。《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日甲寅,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又《吕氏春秋·孟春》:“其帝大暤,其神句芒。” 大暤又称“帝喾”、“后稷”;句芒是东方之神。
从汉代起,人们就把这十天称之为“寅卯辰”日或“寅卯辰”时。 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时间。将一个周期划分为十二段,每段七个单位,每个单位分别用干支表示,周而复始。每月的上旬和下旬分别为“上朔”和“下弦”,每个月都有“望日”;每年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白露”“立冬”“大雪”等节气。这些概念至今仍然在使用。 和现在所用的公历不同,古时采用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阴历主要用来计算月序,阳历主要计算年度。一年中月序常数变化,而日期常数不变。以春节作为新一年的第一天,年长一甲子。 这种阴阳合历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置闰。因为阴历每年固定增加几天,阳历每年固定减少几天,当出现阴历月份大于阳历月份的时候(即阴历的大月比阳历多一天),就需要在阳历的十二月后面加一个“闰月”。这个在阳历12月末出现的闰月,就称为“腊月”。
另外,古代把月亮圆缺变化一个周期分为二十一个阶段,每一段叫做“候”。每五天为一个候,每一候又分上、下弦,共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十七天。 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这是依月亮的运行计算的。所以,正月有三十天,二月只有二十八天。
由于阴历月相的变化与季节没有对应关系,于是就有了“建寅”(或“建丑”、“建子”)和“立春”“春分”等说法。 “建寅”的意思是说,每年的第一个月“正月”从寅开始,到亥结束。为什么是“从寅到亥”而不是其他?这是因为在农历的月初和月末,月亮的运动总是从“寅”或者“亥”开始的并经过“申”到达“卯”或“酉”。这样,一个月就被划分成上、中、下三部分,每一部分叫做“孟”、“仲”、“季”,每部分包含三个“候”。每一个月都有“孟”“仲”“季”之分,但是每个季节的第一个月和最后一个月没有“孟”“仲”“季”,这叫“无月”,比如农历四月,只有“立夏”“芒种”两个节气的日子算进去,其余均算“无月”。 “惊蛰”和“清明”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面说了,一月有三个“候”,每“候”五天。
冬至之后“惊蛰”之前的五十多天中,共有八个“候”,按照五日一算,应该是十六个整五天,但是有一个“前缩”,因此实际上的“惊蛰”就出现在这八天后。过了“惊蛰”,下一个节点就是“清明”了。
有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认为谷雨、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冬至、小寒、立春、雨水。其中就包含了“惊蛰”“清明”。其实,这样的排列是有问题的。上面的节气都是按“气”划分,“惊蛰”和“清明”之前还有两个“节气”——惊蛰、春分、清明、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