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是什么生肖?
是寅虎。正月初一是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第一天,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开始复苏。正月初一也是“岁节”或“岁首”。 正月初二这一天又称为“开年”,是指年初一开始新的年份,人们通过祭祝祈年,期望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赤狗日”。传说中,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要早早休息,以免扰了鼠辈的喜庆。 正月初四这天是女娲创世神话中伏羲(亦称羲皇)生日,也是道教尊奉的真武大帝的生日,因此也被称为“羲节”和“玄武帝诞”。
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等,主要民俗活动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向往。 正月十六又称“花朝节”“春朝” “二月二”等,民间主要习俗包括逛庙会、踩高跷、扭秧歌等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与向往。
2月16日是龙抬头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蛰伏在土中的蚯蚓开始苏醒并将身体伸直,被称为“惊蛰”。而在南方地区,农历二月二是拜土地公的节日,俗称“做社”、“扫社”或者“祭社”。
三月三是汉族传统民俗文化节日,因位于清明前一天,又名“龙抬节”,在今天的壮族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羊,蒸制糕点是,制作各色风味小吃,隆重祭祀祖先。
四月五日,是传统的“踏青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增多,正是草木生长、万物复苏的时期。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趁着春光大好,郊游赏景、放风筝,到处一派清新明亮、生机勃勃的景象。
五月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叫“仲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两者日期相同,均指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不仅有粽香四溢的糯米粽,还有清香飘远的艾草荷包,以及绚丽多彩的彩丝绳…这些无一不展现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寄托和向往。
六月六是中国传统的“洗晒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有晒书画、晒衣物的习俗,意在清除污秽,迎接清爽的盛夏。而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则流行“六月六”祭祖的活动,寓意慎终追远、礼敬祖宗。
七月七日又称“乞巧节”或“少女节”,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这一天的夜晚,天空闪烁的星星特别亮,银河似乎也比平时宽阔了许多,据说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刻。
八月十五又称“中秋节”、“团圆节”。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受到多数中国人的重视,在这一天,家人团圆,亲朋聚会,共赏明月,遥相思。
十月一日又称“国庆”、“国庆日”、“十一”,是国家成立纪念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预示着寒冬来临,气温持续走低。大雪过后,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气变得寒冷干燥,这时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多喝热水,多吃蔬菜,防止感冒。
冬至在阳历一年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意味着严酷的冬天即将到来,阳气最微的时候。古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到明清时期保持延续至今。
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小寒”。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三九”就在小寒前后,所以有句老话叫“小寒大寒,滴水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