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什么划分?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用天干地支来计时、计数。比如《红楼梦》中就有“巳时交割”的说法;现代电影《一九四二》中也出现了“卯时打炮”的情节。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方位等极其精密的划分。
那么为什么不用农历的月相日食来标记年份呢?原因也很简单:农历中的月份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一周期形成的,初一新月初升时刻不同导致每个月的第一天都不同;而农历的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比,长短也不同(相差半个月到20天不等)。 如果以月亮记年,则每个年代的开始都必须考虑第一天的月相,计算起来非常复杂。另外由于朔望月的长度不是整数,如果以月亮过弦日期作为每月的起始点,则一年当中月相会出现50多个变化,每一年的开始都要参考月相,计算更为麻烦。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这样记年不行,就采用了今天所熟知的干支纪年法——也就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合成甲子、乙丑……丙戌、丁亥等等,每组表示一年的第一天(即春节),然后每十年一轮回。
随着岁月流逝,季节交替,日月变换,周而复始。 这种纪年法有一个优点就是不管阴历还是阳历每年元旦的具体时间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无论农历正月初一还是在十二月三十,只要看到干支就能确认是哪年了。 使用干支还能区分农历闰月。因为干支计数只能整十年进位(如90年是庚子,99年是己巳),不能精确到每一个月末。因此在农历闰年二月之后,会多出一个“闰五月”或“闰六月”之类的月份。这时看干支便知。
例如公元1348年的正月初一是壬辰壬寅,到了腊月三十是癸卯甲寅,这一年就是闰正月;又如公元1644年初一是甲子庚午,十二月三十是辛未辛丑,闰月在三月,故这一年是闰二月。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阴阳合历这么先进,为何不使用这种纪年法而要采用干支这种不太精确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之间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被概括为“天人感应”。在这种理论下,人们认为上天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任何事物都在天地之间有着对应的象征含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古代很多事物都被赋予阴阳五行的属性,从而和天文地理联系起来。
于是就有了五行配五季(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四季土)、五行配五脏、五行配五色等等,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形象系统。 而这套系统同样适用于干支。十干配五行:甲木、乙木为仁,丙火、丁火为礼,戊土、己土为中,庚金、辛金为义,壬水、癸水为智。
十二支配五行:子水是旺水;丑土中有艮土、坤土;寅木中有甲木、丙火;卯木中有乙木、癸水;辰土中有戊土;巳火中有庚金;午火中有丁火、己土;未土中有乙木;申金中有壬水;酉金中有辛金;戌土中有戊土;亥水中有甲木。 如此干支与五行形成了对应关系。而五行的属性又是动态的,可以彼此相生相克。这就使得干支具有了阴阳五行属性,从而可以构成完整的“天人感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