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兔忘蹄什么生肖?
得兔忘蹄打一动物 答案是马 因为“马”字上面是个“兔”字,下面是个“蹄”字。 得兔忘蹄-得:得到;兔:兔子;忘:忘记;蹄:马蹄。比喻有了功劳不记得别人好处的人。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羊羹不能独饱;人若尽忠,功臣归鼎。今王弃民、绝义,听谗臣之谮,是亡羊而补鼎,非爱羊而恶鼎也。”
宋朝时期,朝廷内部纷争不断,以王安石为首的一派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派互相争辩,互不相让。 有一次两人又在朝堂之上争执起来,气氛十分紧张。 这时宋神宗对司马光说:“君实,朕今日要杀一党人!” 司马光答道:“请陛下明示,到底要杀谁?” “就是要杀这变脸的狗才!”宋神宗愤愤地说着,用手指了指站在一旁的王安石。 司马光看了看王安石,心想这毕竟是皇上最宠信的大臣,现在又处于相位,难以对付,便转过身来对宋神宗说:“有罪与否,须凭法律定夺,岂可妄杀无辜?” “他本来就是一派奸党,哪里有什么功劳,还指望什么封赏!”宋神宗气呼呼地嚷道。 听了皇帝的话,司马光觉得好笑,问道:“陛下是说想将已经归降的楚王赐给大将吗?” “正是这样。”宋神宗点了点头。 司马光继续说道:“当年白起杀神,名闻天下,最后还不是落得个自裁的下场。”
说到这儿,他故意停了一下,见宋神宗怒气未消,忙继续说道:“现在荆公(王安石)也是功高盖世啊。” “他是叛臣,不是有功之人。”宋神宗尖声叫道。 司马光见好言相劝不起作用,便反唇相讥道:“若是叛臣,先前为何不斩?如今又要赏他。若是不赏,岂不是叛臣?” 宋神宗被司马光问住了。正不知如何应答时,身旁的宦官凑趣地说道:“司马相公说的不错,皇上应该依从他的话。” 这下子宋神宗更加难堪了,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最后还是憋出一句:“就依你们两个的!”
得兔忘蹄,出自庄周所著的《庄子·外物》,此典原指蹄与兔都获得,只忘其兔足。在相马中用来指不拘于蹄足大小,而重在获得好马。此典也引申指办事不要为小事困扰,主要目的达到了,其余无关紧要的事情便可不计,俗话“得鱼忘筌”、“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庄周是先秦时期的一位哲学家,著有《庄子·外物》,他很善于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及形象活泼的语言来阐述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部著作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次,一个失掉了兔子的捕兔者,到一个很有名的捕兔人那儿去学逮兔子。那捕兔人就把自己逮兔子的心得及方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其内容是:兔子狡猾得很,为了躲避猛兽和人的残杀,白天不敢轻易出来,都是在天黑以后才出来觅食,尤其是遇到月光明亮的时候,它就更加活跃了。所以,捕兔者一定要找一个庄稼地和山野相连接的地方,在兔道中掘一深坑,坑上用木棍扎一个宽宽的篱笆,再用薄土将篱笆掩盖,然后在这里撒上谷子作诱饵,把兔子引到这里来。白天没有月亮,兔子不敢出来。夜里有月亮,当狡猾的兔子从庄稼地往回跑的时候,就必然会经过坑边,看到那有诱饵的地方,必然会跑过来大吃一顿,吃得昏昏沉沉,忘乎所以了,就会忘了提防有陷阱而踏上薄土,土陷坑露,兔子便会掉到坑里。这时纵然它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逃不出去,捕兔的人就可以很容易地提着兔子回来了。
那向捕兔者学习的人听了之后如获珍宝,照着这个办法去做,果然逮到了第一只兔子。他喜不自禁,逢人便说自己已获得了捕兔的真传。由于他每次都能捕到兔子,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有一次,卫国的国君听说这事后,对他的相国说:“一只兔子有什么可夸耀的!他既然这么能逮兔,那你请他造几只船,我们看看他是不是像逮兔子那样能逮住鱼。”
相国问清了情况之后,去找到那个捕兔者,叫他去造船。本以为他会推托,可是那个捕兔者满口答应。
一眨眼就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可是连船的影子也没见着。卫国国君和相国都不耐烦了,又派人催促他造船。那捕兔者说:“不用急,再等十天。”
又过了十天,仍然不见他有造船的行动。
卫国的国君和其相国都勃然大怒,把那捕兔者给抓了进来,要治他的欺君之罪。那捕兔者也据理力争:“你们说是叫我造船,可没有一个划船的技术,连一只船也没有,叫我如何动手造船?”国君和他的相国都不说话了。在这件事中,那捕兔者虽然真的获得了捕兔的好方法,捕到许多的兔子,但他忘了捕这个兔子的方法只能用来捕兔子,不能用来造船,所以没有获得造船的好方法。
后来,人们由这个故事中引申出“得兔忘蹄”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事情成功达到目的之后忘了为达到目
的而用的方法。
这个成语还有另外的用法,庄子认为人与事物的关系是:“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筌忘;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蹄忘;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认为只要掌握了事物的要旨,就可以不必拘于成规。由此,人们引用“得兔忘蹄”一词来说明掌握要旨便不再受方法之限制,“忘蹄”是在“得兔”之后,是在完全掌握了蹄的用途之后,如果还没有真正掌握蹄的用途,还在学习如何用蹄的过程中,怎么能“忘蹄”呢?如果还没有“得兔”,就“忘蹄”,这岂不是在耍流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