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是什么生肖?

訾广献訾广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是鸡,十二地支中酉鸡的简称 《左传·昭公元年》“若用酉事”唐陆德明释文:“酉,本又作‘佴’;李巡曰‘佴,尾也’。”《广韵·寘》“佴,次第也。从人、从二。”《集韵·至》“佴,鸡也叫也。”“佴”字出现频率极高,但是含义一直不够明晰。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佴”即是“尾”的意思,这个结论其实来源于对“佴”字的形义分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人记载的事件之中,“佴”往往是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出现的(如裴尼,字叔业,小名阿尼叔),这样的字形往往容易让人误以为“阿尼叔”就是其姓名全貌,“阿尼叔”的称呼也就由此而来——实际上“阿尼叔”只是“佴”做姓用的假借字而已。

这样看来,说“佴”即“尾”似乎顺理成章,然而问题就在这里——“佴”究竟是不是“尾”呢?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尾”的字形演变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尾”最初写作“有”,然后再慢慢变化为现在的字形。然而在先秦典籍之中,“尾”多作“韦”(金文)或“巍”(古文),极少看到写作“有”的。如《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宋程颐《易传》“故曰‘利见大人’,见居上位之士也……龙,神灵之物,飞腾有力,能显就能隐……”这里的“龙”即是“尾”的借字“韦”。再如《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朱熹注:“怀,归也。”这里的“回”即是“尾”的假借字“巍”。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尾”作“韦”或“巍”的时候,为什么“阿尼叔”中的“阿尼”可以假借作“佴”?这个“佴”字究竟是何来历?难道真的是“因字形相近而误”吗? 再看看金文中的“有”字(金文学者一般认为“有”字形的演变如下) 我们通常认为“有”字是一个表示拥有的动词,而这个动作必然是有付出成本的,因此“有+名词”的结构表示的是动量(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弄到/赚到+物品”)。那么这个结构里的“有”显然不能理解为“存现”动词。再看这个字在金文中常见的结构“不有+动词”,其中“不有”常常与“乎”连用,表达否定意义,此处的“有”亦非“存在”之意。

所以,我怀疑“乂”通“有”——“阿尼叔”其实是“不二叔”或者“不是叔”。“阿”读作“贰”(音似“诶”)。金文中“二”字构形极像“乂”之变形,且“二”和“乂”都常作数词使用(如二十、二百),二者通用无疑。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那“阿尼叔”就真得相当有趣了,竟然是个反意词。

池叶萍池叶萍优质答主

生肖亦称属相,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它们既是十二生肖,又是十二地支。

出生年份被十二整除的余数为11属于猪,余数为12或0属于鼠,余数为1属于牛,余数为2属于虎,余数为3属于兔,余数为4属于龙,余数为5属于蛇,余数为6属于马,余数为7属于羊,余数为8属于猴,余数为9属于鸡,余数为10属于狗。根据定义推算,佴属牛。

生肖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流行,与十二生肖相关的传统民俗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中国、韩国和日本。中国南方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有华人聚居的国家或地区也同样流行生肖文化,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样流行十二生肖,而在泰国除十二生肖外还流行“十三生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