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宫怎么数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按照这个顺序排下去就是了。至于“三阳开泰”、“三生万物”之类的说法只是人们为了记下每一干支所对应的时间、方位而做的一种划分而已。其实所谓“阳历”和“农历”也只是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时间的方法罢了,与天干地支完全不是一回事。两者配合,只不过是为了记住每个月的某一天是什么日子更容易而已(比如说农历某个月的初一、十五容易记)。
至于为什么选择了这12个符号来表示12个月,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十二”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别呢?它既不是整数(9.10.11都不符合)也不是合数(6.8都不是),所以要想用12这个数来进行运算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我们现在的数学里却充满了关于“12”的数据——一年有12个月,一个星期有12个时辰……等等,简直是无处不在。
这就涉及到古人另外一项发明——“六十甲子”。将一个大圆周分成60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用一个汉字代表,从子到亥共六十个字,叫做“六十甲子”。由于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公历日期和时间,而一个节气的间隔又正好是15°,根据公历日期和时间就能知道当天的“六十甲子”,再结合“五行的相生相克”就可以推知每年的这一天会发生什么事情(运气)。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消除“五行相生相克”中重复的元素。很明显,“五行的相生相克”中重复的元素有“金木水火土”还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们都是3个。要是按3个一组的话,那么每组中的第一个元素必然是重复的。为了消除这个重复的元素,古人在“六十甲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造:把一个圆周分成了64等份,每36°为一等份。这样不仅解决了每一个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问题(比原来的15°提高了一倍),而且还使每一组的元素变成了两个—阴阳。这样一来,原来重复的元素被消灭了,而“子、丑、寅、卯……”这些象征阴阳的元素却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三阳开泰”、“四象轮回”、“五岳朝天”、“六亲不和”……一系列成语也由此而来。
生肖区位于山门右侧,全为石质。生肖雕刻技法采用浅浮雕手法,造型端庄威严,体态雄浑粗犷,线条简练,雕刻精细。雕像前有长条抱子石,石上阴刻着十二生肖名称。
十二肖区外有一大水池,名为七星池。池内有一石雕龙头,泉水从龙嘴喷出至池中,再流入下面的水沟。池上方有石刻联幅,上联是“九转功深终有日”、下联是“一阳来复定当年”。
在池的四周及背面,以石条石板作栏杆相围,栏杆上镶嵌着十二尊生肖石刻雕像,俗称十二生肖。
相传古时候,玉皇大帝为管御天下大地,特选派十二位臣将在人间照管四方,因此“生肖”又称“属相”。“肖”和“照”乃谐音。
从古至今,人们从自己的生肖年份和生肖属相,推算、占卜人的命运与吉凶,以达到避凶趋吉的目的。
青羊宫内这十二位石刻生肖照将,照耀和保护着青羊宫这人间仙境,也使无数信男游女进宫拜斗,祈求赐寿消灾。
一进青羊宫前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混元殿遗址。旧殿1958年毁于战火,现殿墙残垣上仍留有彩色残存壁画。
沿石梯而上,便到纯阳楼,楼侧有十二生肖石刻雕。因古代传说子鼠最通灵聪明,故把它刻在青龙(青羊宫之龙)口中;又因神猴齐天大圣最威风,故把它刻在白虎(纯阳楼之虎)身边,其意指龙虎二将护卫着其余十位生肖照将。
十二生肖石刻雕像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戍、亥十二地支,即地支纪年,由小石板垫成十二级阶梯,依次自下而上排列。
子鼠居下首,亥猪在上位。石刻十二生肖在风水上是四神或五老的下属护卫,是负责镇守青羊宫这一方区域的照将。据古书记载,十二生肖(肖像)又称为十二兽,北方为玄武,玄武为龟、蛇二兽合体;东方为青龙,青龙为五毒合一体;西方为白虎,白虎为狮、猫、豹、虎合一体;南方为朱雀,朱雀为凤。
十二生肖在民间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有关。如鼠配土,人称子鼠;牛配金,人称丑牛;虎配木,人称寅虎;兔配水,人称卯兔;龙配木,人称辰龙;蛇配火,人称巳蛇;马配火,人称午马;羊配土,人称未羊;猴配金,人称申猴;鸡配火,人称酉鸡;狗配金,人称戌狗;猪配水,人称亥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十二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与十二生肖配合,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按十二肖纪时,则子时指夜晚11时至次日凌晨1时,以此类推,戌时指的是下午7时至9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