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是不是按照立春?
不是的,生肖是按照农历年计算的。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它最早见于文献《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但当时仅以鼠、牛、虎、兔等四兽配子、丑、寅、卯四个时辰,至汉代才完全确定。
根据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说法,他的生日为鲁哀公十六年春正月甲子日甲子时,并由此演绎出他生于公元前551年,而当年冬至所在的甲子日为正月初一,故孔子属“鼠年生人”;又由于新一年的正月初一在冬至后第一天者,属下一生肖轮回,故而孔子是“子鼠”。这种算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至今。
事实上,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春秋战国,而汉朝开始确立,到唐朝才逐渐完善。与之相应,生肖也开始在唐代之后定型。之所以采用腊月最后一天作为除夕,也是源于唐朝,而并非是传承自殷商或周朝。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按农历春节定生肖,那么12月27日出生的人该怎么算呢——是属牛还是属龙?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生肖按立春计算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实际上,无论是农历春节还是公历新年,都只是现代法定节假日的象征性载体而已,并不能真正追溯到古代的“元旦”“岁首”;同样地,立春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节气,并不能回到汉唐去充当传统社会的“岁首”。要追溯中国的岁时文化,须从冬至入手。
古人把冬至分为三十“周天”,每个“周天”六十五分,一年共有七十二个“周天”,大约合今天365.25日,每年比今天公历多算几天。到了现代,我们又以365.2425天为一年,于是将之前多算的几天并入下一个周期,每隔几年在冬至(冬辰)后加进一个“周天”——这就是所谓“闰周”。
至于每个“周天”内的变化,则与今日公历的春夏秋冬无异。在“周天”之内,有许多节气——惊蛰、清明、谷雨等等,也有中气——小满、芒种、夏至等等;还有先于节气和中气的特殊日子,如腊八、小年等等。在这些节气和中气之中,又有各不相同的含意和习俗。
不过,无论节气还是中气,都并非按着农历时间前后排列,而是以太阳高度为依据。即使是在同一个农历月份内,相邻的两个节气的日期也并不一定相隔一天。因此“节令”这个概念要比“日历”复杂得多。 当然,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言,其出生的节气和中气都是固定不变的。
然而若论整体国民,由于各地气温存在高低和早晚差异,加上历法本身的调整,导致节气和中气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寻找一种简单的方法来平均划分节气和中气,以便在日常生活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置闰”的方法,即在特定的年份用增加或者减少某个节气的办法,使春节或立夏能够回归原来应该出现的节气,从而让“节令”重新获得清晰稳定的含义。而在没有置闰的年份,春节和立夏会提前或推后出现在公历的二月或三月,此时“节令”也就失去了客观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