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梅苑中学怎么样?
作为1976年进校,1978年转正式学籍的“老”梅中学生,今天想谈谈我的母校。(我上学那会还没搬出武昌区) 我是文革中后期进校的,那个时候学校已经停课闹革命多年了。进校的时候就是劳动训练,每天挖地,摘茶青,挑粪,拔草……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挖地,因为要挖出水稻田的形状来,还要在田埂上种树,每天扛着铁锹跑好几遍。后来终于等到复课了,开始学文化知识,但是成绩提升的并不快,毕竟耽误的时间太多了,而且基础也不如人家小学毕业的同学。
那个时候学校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教室没有电灯,点着蜡烛上课,班主任为了节约用电,经常拿个塑料布用手提着给我们上课。(我至今不知道这是不是节约用电的办法,但是我从来没见过教室里面挂着的电灯泡。)我们的课本都是用的旧教材,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旧,反正都很旧很破。印象最深的是物理课,老师给我们讲真空中的球形雾,要用显微镜看细胞的课本,可惜我没有带过来。
那个时候的老师很多都是老派文人,很有涵养,也很有水平。记得最好的是教我们语文的王子敬老师,人很儒雅,对古文的理解很深,总能让晦涩的古文变得通俗易懂。不过我最难忘记的是我的数学老师,姓毛,长得瘦瘦小小,黑黑的,眼睛很有神采。我记得他讲的方程式,圆周率,勾股定理……一辈子都忘不了。
那时候的学生也是千姿百态。有来自全市各所初中的尖子生,也有像我们这样由于各种原因没上完小学的“扫尾”学生。因为学校里的教学设备太落后,来了一位叫胡继华的教育局领导来考察,看见我们用手电筒照明,用黑板报回答问题,非常震惊,回去就写了报告让学校改善条件。虽然过了很多年,但我一直忘不了这位领导。还有我们这些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基础,有的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成绩突飞猛进;有的则很难,学习成绩起起伏伏,不过大家都很努力。
离开学校多年以后,有一次回校看看,校园很大,很高,已经看不到那些低矮破旧的教学楼了。校长告诉我,学校为了办好这所学校,从各方引进人才,资金雄厚,前景广阔。说着把一个精美的校庆纪念册递给我。看着精致的纪念册和朝气蓬勃的学校新貌,我突然有一种酸楚的感觉,为我的母校,也为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