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毁掉一个大学老师?
让他天天做实验。做实验,这在许多大学是低年级学生的一种负担,在某些大学教授或者科学家那里,则是被极度仰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一位网友在知乎网站上感叹,“在很多大学老师眼里,做实验还不如发几篇B类论文来得实际。”
上述这句话,在一些大学已经变成共识。“职称,项目,论文是大学老师的三大诉求,有了这三样,一切问题都能解决;否则,一切问题都解决不了。”一位“资深”大学教授说,如果天天泡在实验室,评职称、申请项目、发论文的时间都没了,“再过10年还是副教授(教授),下一个10年还是在同等级别人羡慕的眼神中仰望院士。”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虽然申请了科研项目,领到了科研经费,但实际并不需要亲自下实验室做试验,”一位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大学的教授告诉记者,“我可以名正言顺购买仪器、购买产品,然后通过请校外专家鉴定,就完成了科研任务,剩下的时间就用来应付论文和晋升之事了。”
还有的教授“更巧妙”――他们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和职称优势,招一些学生做实验,然后写论文,把学生当做论文合作者,完成科研任务。
“做实验,是大学老师中下层人员的无奈。”一位“资深”大学教授告诉记者,下层人士在职称、行政级别等方面不如人,所以得凭借写论文来获得晋升,“写论文就得有成果,只能亲自带学生做实验,否则就无法发表第一作者的论文。”
更无奈的,则是那些没有课题经费的大学教师。“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学生做实验,”一位副教授告诉记者,这种“小发明小创造”,连“鸡肋”都算不上,“如果还执着于做实验,职称晋升、申请项目方面会受到严重影响。”
除了上述烦恼,最痛苦的莫过于拿到课题经费,自己却无法利用所管理的经费来做实验。有网友直言,做实验这件事在大学中受到两面夹击。一方面是很多教师不屑于做实验,另一方面实验管理的严格程度超乎想象。“项目实施几年了,连预算都还没有通过呢。”他说。
如果一个大学教授一心只想着做实验,而不是围着项目、院士转,很可能将学术生涯死无葬身之地。因此,“你不要说做实验有什么好处,就说不做实验,我还有机会出头;但一旦做实验,恐怕一辈子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