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长什么月?
大家说的成语,其实是“成”和“语”两个字构成的复合词,它的本意是“成熟的语言”。之所以这样解释,也是为了和未成年的语言相对应。因为语言和生物一样,也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既有幼年的语言、成年的语言,也有晚年、衰老的语言。
所谓的幼年语言,大多是新鲜出炉的词语,或使用频率不高,或用法有悖于语言习惯,所以只能在特殊的小圈子里流通。之所以生命力很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成熟。
成熟了的语言,就是成语。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语言的用法和规范上说,它们不仅在语汇、语法和语义上都达到了十全十美(可以这样认为),而且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流通,已经进入暮年的危险期。因此,成语在本质上不是别的,就是汉语的老年词。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成语和一般词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年龄。既然如此,成语在形态上也应该和一般词有所不同。这一点,只要我们稍加审视就不难发现成语的一些外部特征。
从词语构成上看,绝大部分成语的内部结构都是约定俗成的,不容改变。所谓约定俗成,就是从古延用至今。因此,成语的内部结构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之间存在着矛盾,其结构形式既有和现代汉语一致的,也有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比如并列式成语有“风花雪月”、“春夏秋冬”、“兵荒马乱”、“花言巧语”等,从顺序上说有前后一致的(ABCD),也有不一致的(ABDC,或ACDB)。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荒兵乱马”、“巧言花语”都是不合规范的表达方式。正因为如此,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是特殊的一类词,和一般词语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我们平时说的成语,不会出现“风月雪花”、“巧语花言”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