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伦理学到底学什么?
我本科是伦理学专业,研究生跨考哲学专业(西方哲学)的。对于伦理学这门学科来说,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道德哲学以及相关的实践性知识,而道德哲学包括德性伦理学和道义论两个流派。 那么接下来我就分别谈一下这两个流派的伦理学理论吧!
德性论是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个伦理学的理论,其主张通过培育个体的某些品性或者美德来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最高幸福状态。在希腊语中德性被译为arete或aretē,这个词的原意是指人的优秀品质、卓越能力或者是才能。后来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对德性和美德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提出了他的美德伦理学体系的理论框架:
首先他认为美德是由灵魂中的理性部分产生的,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其次他根据灵魂中的各个部分与理性的关系把美德分为四种类型:理智德性(明智、诚实)、情感德性(勇敢、节制)、道德德性(正义、善)和习惯德性(勤劳、灵巧);最后他从不同的方面详细地阐述了这四种类型的德性的内在含义。 在亚里士多德的这套理论之中,最高的德性即是“卓越”,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一个人在实现其他德性的过程中获得的自由。此外他还认为,一个具备多种德性的人应当同时培养自己的激情,因为激情会使人变得有魅力和可爱,而且只有当激情受到良好教育的支配时它才会成为卓越的组成部分之一。总之,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一个有德性且激情充满魅力的完美的人才是幸福的,也是道德上的完人。然而现实生活往往事与愿违,人们总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因此当代的很多德性论者都在努力尝试将传统德性论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出适合现代生活的新的德性论体系。
比如,密尔就将德行区分为工具性与实质性美德两种,前者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必须拥有的品性,后者则是人们在获得了这些东西之后仍然需要继续培养的道德品质——例如智慧、仁慈和爱等等;美国当代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也提出了一种基于公正和平等的德性观念;我国学者孙伟平提出的以“责任”为核心的德性伦理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德性论与现代日常生活脱节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