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喷毒液的生肖是什么?

蓟洁韵蓟洁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子鼠 《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子鼠,不噬”即老鼠不会咬人,更不会吐口水(噬,食也)。不过这仅仅是古人的一面之词,并无其他佐证。因此对于子鼠的描述,我们还需参考别的一些古籍。

《瑞应图》云:“鼠,一足,昼伏夜动;河鼓(即牛),一天下之宗,故曰明堂。”又引《庄子》“舜南面,二神斗。舜遂得以天下而居尧之上。二神斗甚疾,赢粮,昼伏夜动……鼠者,阴阳交精,其形若鼠,其音如婴儿,是谓天粟。”

这里提到子鼠白天潜伏晚上出来活动且害怕阳光。清俞樾《小尔雅疏证》中也提到:“今人呼晨出偷物者为‘毛贼’,鼠之称‘毛贼’者,正谓其昼伏夜动,如毛贼之偷偷摸摸也……”子鼠白天隐身而不敢出现的确是它的天性。

丑牛 关于丑牛的习性,《礼记·月令》有载:“孟春,土气盛。凡草木甲坼(chè)。牛则解(jīe)角。”郑玄注:“牛,丑也,万物犹恶之,故曰解角”……东汉学者赵岐注《孟子·离娄下》时也曾引用《月令》中的这段话并进一步解释,“解角者,角解而脱落。” 也就是说在农历一月新春伊始之时,牛角会因为春天的到来而自然脱落。

唐柳宗元还写过一篇名为《牛赋》的文章,文中对丑牛的描述更是详尽:“身比牛,头如斗,目如电,尾似帚……”除了头部像斗以外(指牛的头额部位),其余的介绍与现在我们对耕牛的印象倒是大体相符的。

寅虎 说寅虎,首先就得提一提张霸的故事了。西晋学者杜预著述的《春秋经传集解》中收有南朝宋学者的《春秋序》:“晋太子太傅张霸,年七岁得见《春秋》,至孝文皇帝世尚幼,好读《春秋》。尚书郎杨阜问张霸:‘何貌?’答曰:‘虎视眈眈’(形容脸色阴沉沉地盯着人)。”“虎视眈眈”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就是两眼灼灼放光,凶狠地瞪着别人。所以这就是对老虎最形象的描述了。

卯兔 我们对卯兔的了解大多来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原文是这样的:“兔性淫,昼伏夜动。春交则孕,冬蛰则眠。牝者听声而雌伏,雄者视色而扬举。”意思是说春天的时候兔子产卵怀孕,等到冬天来临,兔子会潜入穴中休眠。公兔遇到母兔时会仰起身子抖动尾巴向母兔示爱,当母兔接受公兔求爱并开始交配后,公兔就会抬起身子将尿拉到母兔背上以便标记领地、留下气味。 《酉阳杂俎》中还说到一种白兔:“西胡献脱脱木尔山兔,色白如雪。眼黑如点,睛黄而灿。耳厚而热,鼻露而寒。喙短而出锋,脚高而有力。尾粗而润泽,背厚而少肉。四肢坚实,行走迅速。”虽然从外形上来看,这种白兔与我们的普通家兔大致无异,但是西胡进贡的白兔体型要更大一些。

辰龙 对于辰龙的描述,首见于东汉学者王充所著的《论衡·雷虚篇》:“辰属龙,龙星之象。”这里的辰指的就是地支的辰,而不是今天十二地支中的辰。明代学者程羽文编纂的《论语·逸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天清日明,一阴才生。” 这里的斗就是指斗柄(北斗)。古代将冬至以后的每一个节气分为三段,每段十五天,分别用三个不同的汉字表示。其中第二段的最后一个字就是“明”。古人观察到在清明前后,北斗的斗柄指向逐渐由“乙”字形变成“丁”字形,这一现象被称为“斗转星移”。

随着斗柄的方向改变,天上其它星座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移动——这不就是“星星点点”嘛!所以“龙星之象”就变成了“群星闪烁”。 于是我们再回到《论衡·雷虚篇》,“龙星之象”变成了“群星闪烁”之后,紧接着的一句便是“光明洞彻”。这是不是正好符合辰龙的性格呢?

巳蛇 在古代典籍中,对巳蛇的描述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如宋代学者罗泌所著的《路史·发挥》中称它为“柔畜”,元代学者徐彦伯撰写的《徐氏笔精·禽虫篇》里称其为“诡畜”,明代学者屠本畯著的《山海经笺疏》中说是“异类”,民国学者袁珂新校补的《山海经·大荒西经》注中说它是“异兽”。 看来一个“异”字足以概括巳蛇的特征了。至于这个“异”到底是什么,那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品评了。 午马 说午马不能不提《礼记·月令》中的这段文字:“仲夏,马行如飞鸟,势如奔马。”清代学者贾州亭注解说:“是时阳气盛极而衰,阴始微生。马性随阳亢奋。”所谓“阳极之衰”也就是阴气初生的意思,所以马儿此时是兴奋异常的。

古人观察发现,到了六月夏至时节,马儿的形态就像鸟一样轻盈。其实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我们到草原上仔细端详骏马的蹄印往往可以看到这样奇特的景象:马儿跑起来的时候,它的足迹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弧线状的。 所以“鸟形”和“奔跑”正是午马的形象特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