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肖是指什么生肖?
“肖”就是“相”的意思,“日月肖”也就是说这两个属相的人。 什么是“阴阳合历”呢? 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发现如果只根据月相周期来安排农事的话,有时候会出现失误——比如农历五月应该是芒种节气,阳气极盛,气温迅速升高,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农历四月末的阴历小月,使得节气推后,导致农作物受损;而同样,农历十月可能阳历十一月立冬节气了,但是阴历十月也有可能出现寒露霜降等节气,使得秋收不够完美。
怎么避免这个情况呢?我们的祖先在阳历、阴历的基础上,创造了“阴阳合历”——这种历法同时参考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 在阴阳合历中,一个“朔望月”被分成四个部分——“上下弦月”和“新月”各占1/4,每个月初一(朔)是新月,十五(望)是上弦月,二十三(下弦)是新月,最后一天(晦)又变成新月。 而每个朔望月都包含两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这是古人根据对物候的观察得出的结果,现在我们所用的二十四节气里,就包括“立春”“春分”“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等等。
以正月为例,初一是春节,可能是新年,可能是立春日,也可能不是。因为“节气的计算是以阳历为主,如果农历正月初一(朔)恰逢立春日,则正月初一就是“春节”,而如果农历正月初一(朔)不逢立春日,则立春日必在二月,那么农历正月初一就不是“春节”了,而“春节”的到来必须等到立春日或者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所以“过年”其实就是“过农历年”——这个概念今天基本已经消失,只剩下“除夕”这一天的存在。
那么问题又来了,“夏至”“冬至”怎么来的?“春分”“秋分”又是怎么确定的? 根据“阴阳合历”的原理,当太阳运行到夏至点时,新月在春分附近,所以在春分之后的一天(阳历日期不确定),我们就确定了“夏至”。 “冬至”则是当太阳运行到冬至点时,新月在秋分附近,所以我们就在秋分之后的两天内确定“冬至”。 而“春分”“秋分”则是由“昼夜平分”和“春分时太阳垂直升起”而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