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时生肖是什么生肖?
“时辰”是古代计时方法,古代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子时(23时至1时)、丑时(1时至3时)等区分;现代一天则分为二十四小时,用数字表示。 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有两个节气,在农历中每一个月都有前一个节气的交节时间,而后一个节气在上月末最后一天结束。例如,公历三月清明为春分节气,其交节时间在4月5日或6日,农历二月十九,那么在农历二月的最后半个月就是惊蛰到清明的这段时间,也就是公历三月份的最初一段。又如冬至在12月22日或23日,小寒在1月5日或6日,那么在农历十一月廿四日到冬至这一段时间就处于小寒节气之内。
二十四节气根据公历计算较为方便,但用于农历则不太准确。古人通过观测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出“节气”,而没有考虑地球公转产生的“时差”,因此用在公历上非常准确,而用在农历上则需要校正。我国传统数学中有“闰周”的概念,即以闰年(农历)的方式调整阳历与阴历之间的时差,以保证农历节气与阴阳合历的对应关系不受影响。因为每过两年或多几天,阴历就要增加一个月,也就是说,每年农历的一月初一都比上一年提前了十几天左右,这样到了第四年或者第五年的时候,农历的就比阳历多了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这就需要用“置闰”的方法进行调整。
《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这里的“覆”字相当关键,从字形上来看,上面有“夫”且有“广”,意思就是说大地之上一切皆有。既然“覆”有了“母性”的含义,那么“载”也就有了“承载”之意。所以“天地之载”其实就是指天地化生的万物、众生。正因为如此,《黄帝内经》开篇第一句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