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春天的生肖有哪些?
子鼠、丑牛、寅虎(农历2月) 卯兔(农历3月) 辰龙(农历4月) 巳蛇(农历5月) 午马(农历6月) 未羊(农历7月) 申猴(农历8月) 酉鸡(农历9月) 戌狗(农历10月) 亥猪(农历11月) 子鼠(农历腊月)
1.子时,夜深人静,正是老鼠趁夜行动之时。 春时,阴阳转换,晨昏更替,子鼠最先应时轮回。《春秋·玄命》曰:“子,任也,阳气任责于下。”又曰:“鼠,穴之主,物之所及。阳始受阴,故曰子鼠。”即天地阴盛阳微,万物蛰伏之时,老鼠敢为天下先,开始出洞探路,觅食准备。
2.丑时,夜色已深,正是牛蹄踏地之时。 古人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每段各两小时。此时正好是“丑时”。《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言:“仲冬二月,昼夜分。”高诱注曰:“十一月冬至,至于明年三月春分。共十二月,一夜分。”可见在古人观念中,昼夜交替是一个缓慢的连续过程。当东方鱼肚白初现,天将破晓之际,又是丑牛应时登场,用他的牛角划破黑暗,开启新的一天。
3.寅时,黎明前后,正是老虎苏醒活动之时。 寅时,也就是现代科学所称的“凌晨三点到五点”。古人发现,在这个时间段里,有“红日”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同时“虎啸”的声音,也在这时最为嘹亮。所以用“寅”来命名这个时间十分合适。而“寅”字,也是由“广”和“寅”两字构成的。其中“广”表示区域和范围,而“寅”就是“老虎”的意思。古人以“寅”代指“虎”,应该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现象。
4.卯时,日出之久,正是兔子开始活跃的时候。 太阳升高至海面五六丈,海平面附近温度上升很快,水气蒸发增加,天空乌云密布。这时我们不仅能看到红日朝阳,还能感受到熏烤的热气,听到远处的雷声。《礼记·月令》中有言:“孟春二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即春季第一个月,正是冰封尚未完全融化,虫子刚刚蠕动之时。而到了第二个月,天气逐渐转暖,虫蚁开始活跃起来。古书关于卯时的描述中,总是与“鸟”相关。实际上,这个阶段的生物活跃度已经较高了,并不限于鸟类。所以用“卯”字命名这个阶段,是非常恰当的。
5.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正是阳光最炽烈的时刻。 烈日炎炎,正午之前,大地被烘得滚烫。尽管动物们都有自己的作息规律,但这个阶段却都是同一时间进出巢穴。《尔雅·释天》:“太史知日月食所致。”杨伯峻注:“此节所引皆冬至后三月之事。此时昼最长。”郭璞注:“此言辰者,谓此时日光甚烈,人众出入,如辰星之明。”
6.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正是蛇类的食物丰富之时。 随着太阳越升越高,气温越来越高。在高温下,很多生物都开始“偷懒”,只进行“被动”代谢。只有部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将阳光转化为自身物质。但无论生物还是植物,其新陈代谢的速度都在加快。作为低级动物的蛇类,自然也不例外。它们在这个时候,不仅体温升高,而且活动也开始频繁起来。寻找食物,消化刚才吞下的食物,同时开始新一轮的寻食。
7.午时,中午十一点至十四点,正是热极化雨时候。 在“夏至”之后,白天越来越长。过了“夏至”,太阳由北及南逐渐偏移,大地慢慢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礼记·月令》:“(仲夏)温风始至,大雨时行。”东汉郑玄注:“温风,温热之风。大雨,谓瓢泼大雨。”
8.未时,下午十三点至十五点,正是牧草营养充足,羊儿吃得饱胖的时候。 未时,也就是古代所谓的“晡时”。这个时间点,太阳偏西,温度下降,降雨停止。草木得以汲取养分,羊儿们也开始吃起了“午餐”。所以用“未”为这个时辰命名非常恰当。
9.申时,下午十五点至十七点,正是猴子喜欢跳来跳去的时光。 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段。因为太阳偏西,它们在白昼的最后一段时间内,无法充分地进行各种“主动”生理机能的活动。我们在森林或野外出没的时候,通常看不到它们活泼地乱蹦。只能看到那些被人类驯养的家畜,在周围悠闲地走动。不过,它们的视力可是特别好,任何细微的东西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人们常把“猴精”用来形容某些人眼力特别好,能看清非常细小的东西。
10.酉时,下午十七点至十九点,正是各类昆虫大量出现的时间。 对昆虫类动物来说,它们可不会受什么时间的限制。在太阳偏西,其他人等处于休息状态的时刻,正是它们活跃的高峰期。古人说“日落西山”,其实是指它们的活跃程度而言。用“酉”来形容这个时段,再准确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