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何时入伏几点?

慎云桐慎云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7月12日开始, 一直到8月20日,整整40天,我们进入了高温炎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对“小暑大暑小暑”这段时期的统称。每年的三伏时间不一,长短不等。今年的三伏是自2015年来最长的一次。 那为什么今年三伏天会这么长呢? 我们经常说“热在三伏”,这跟地球公转有关。

每年夏至以后,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到了小暑节气的时候,北半球日照时间达到一年中的峰值;而立秋之后,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但是昼长夜短依然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在整个七月,白天都很漫长。 而进入八月以后,尽管暑气难消,但是白天的长度开始逐渐缩短,因此气温开始逐步下降,到末伏当天,已经是立秋后第一个辛卯日,阴气的比例明显上升,早晚已经略显凉意了。

古人将每个伏首的日期按照干支历进行标注,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农历查询每伏的首、末日期,以及对应的时间段。 以2017年为例: 初伏:7月12日至7月21日 共10天 中伏:7月22日至8月11日 共20天 末伏:8月12日至8月20日 共9天 当然,这种按公历计算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因为公历是以地球公转为基础的日历体系,而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夏天是以立春开始划分的。

为了更精确地划分气温高低,古代学者还创造了“候温”这一概念——每五天为一候,取其整数记录日均温度,进而绘制出“候温”曲线图。 实际上,“候温”和近代科学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十九世纪,英国科学家建立了第一台测温仪器,通过对人体温度的测量实现了对“候温”的近代计量。十八世纪前后,“候温”被引入中国并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气象学指标,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

目前,中医判断温热气候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候温”,而不是以公历计算的夏季三个月。 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些中医书籍上说“春分以后,天气变暖,高温高湿,‘候温’升高……”不要感到非常困惑,它们说的是同一个季节——春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