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挥春怎么贴?
“挥春”是广东民间书法艺术的一个品类,又称“写春”、“书春”、“泼墨迎春”等。这种活动,起源于明代。《明世宗实录》载:嘉靖皇帝在正月晦(初一日)日午刻御笔亲书的“五福临门”“四季如春”,于二月初三送达中南海。早在明朝时,就有了宫内太监代笔及皇帝亲书“挥春”的记载[1]。
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保留了这一习俗。道光帝曾亲自书写“天宝太平”赐与亲王;咸丰帝则亲手将“春申君”三字送给军机大臣李棠阶。 到了光绪年间,宫廷“挥春”的风俗逐渐演变成了向大臣赏赐书法字画。据徐珂《清稗类钞·仪制类》载:“光绪间,有大臣值正月元旦,所拟题词,以‘玉烛长调’为最工。盖取旧京春联,上书‘玉烛’二字,下书‘长调’者,意谓天何言语,但玉烛流晖而已。又有一联曰:‘香风馥馥,月柳依依。’亦佳句也。”
这些“挥春”作品,有的由内廷翰林书家撰书,有的则由地方进贡的土特产中得来,如云南的宣威火腿、贵州遵义的虾子酱油等。这类御笔“挥春”,通常都由专人用漆轴木匣装好,加以珍藏。 从清代中期开始,清宫内就有专门书写“挥春”的书法家。这些人多为满洲正黄旗或镶黄旗的翰林,被称为“写的翰詹”。他们既要擅长楷书、隶书和篆书,又要能写出符合皇室审美情趣的作品。能够入选“写的翰詹”的人往往都是精通多种书体且字迹工整的人,如刘墉的字体属扁宽体,他写的“挥春”就颇有特色。翁同龢、成多禄等人也是当时有名的“写的翰詹”。至于那些不能入选的翰林官员,往往会在自己书房里悬挂上他们的作品以自娱自乐,或者送给自己喜欢的文人雅士。这些人在书法史上也被称为“写的翰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