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符是什么生肖?
我猜是鼠,为什么是鼠呢 首先,这个“兵”字,上面部分是一个“单立人”,下面是个“十”,合起来就是“伸”的意思,也就是人的手臂、人的力量,这个“人”字下面有个“夕”,就是一个人晚上睡觉的样子。但是,“人”的下面如果只是一个“夕”,那么,这个“人”就不完整了,必须加个笔画,才能变成完整的“人”。这样,就引出来了第二个动物:牛。因为,牛在古代主要是用来耕田的,耕地的时候需要四只脚一起上的。 不过,从“力”从“夕”还是不能完全看出这个生肖的,还缺少个要素。要再加一个字才够。这个“加一字”的想法,来自于我小时候看古装剧里发兵的场景,大将军们都是拿一个旗子,上面写着一个小字,那个小字,一般都是用朱砂写的,鲜艳夺目。我猜这应该是“赤色的小旗”。而古代军队里的指挥棒一般是长矛或者令旗,而令旗一般是大红色的,和这个“赤色的小旗”互相印证。
这么一想,这个“兵”字应该就变成这样:一个“力”,一个“夕”,后面加一横,再后面一个“山”(表示军队)。这个像山的字体,在古文里有专门的名字,叫做“峯”。所以,这个“兵”字可以理解为“力夕(牛)+峯”。 那么,这个“峰”字,上面是个“山”,下面是个“辛”,合起来就是“骚”的意思——也就是偷袭、袭击的味道,和军事行动的意思很符合。 第三个要素来了,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是围绕着“兵”字的字形、字义来理解的。现在来说明一下,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酉”字作为这个生肖的象征,理由如下: 如果说刚才那些还比较牵强的话,那么这个就该算确凿无疑的证据了。因为在古代的时辰计时法中,“酉时”正好是十五点到十七点。而十五点和十七点多出来的两个字恰好就是“申”“戍”——正是古代军队中的两个编制单位——“戍”是千人之伍,“申”是五百之伍。
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 用金属(比如青铜和黄金)制成 以虎的形状为多。分为左右两半 将官各执一半。发兵时使者手执右半虎符 到了地方上和执左半符的将官对和方能生效 以防假冒。《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说的就是这个“兵符”,兵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韩仓村西的张礼霍去病家族墓出土了一枚东汉虎符。长5。4厘米,高2。6厘米。青铜铸成一仰首匍匐之虎,背上有铭文九行四十字,分左右两半可合为一字,文字为篆书,镌刻精整。释文为:"汉错金虎符第一,甲兵之符,右才(在)京师,左才(在)北军中,凡兴士吏徒,诸遣兵,甲将及以下,征者,以邮行重。必会尚书符,乃行之。”
对“虎符”的历史考证,最早见于《尚书·顾命》:“虎贲三百人”,注:“虎,兵也。贲,奔也。谓兵之勇奔如虎也。古者猛兽犹多出于市朝,故作威仪象之,以戒不虞。”这里,“虎”是兵器的含义,如《汉书·李广传》:“汉文帝尝问侍臣曰,天下谁可遣击匈奴者。冯唐曰,好马者,以榆叶为美;天下言将者,太上说周、召、刘、项,但言吴、韩、白也。文帝曰,得李将军事足矣。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不能用汉文帝默然良久。”可见,当时把李广与赵国名将廉颇、李牧相提并论是对李广高度的称赞。周朝时,人们把兵器分为大、中、小三种,“虎”属于中兵。随着历史年代的变迁,“虎”的含义不断变化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春秋时期楚庄王当政的后期,楚越交战,楚军的中军将尹子山率兵攻伐越国,越王听到消息慌忙调兵迎战。可是,那时的军令还靠竹简传达,传达兵令的使者长途跋涉七天七夜才把军令送达,结果楚军已经攻入越都。由此可见,采用竹简形式的军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当时急需有一种方便、迅速传递兵令的信号或信物,为适应战争需要,“虎符”应战争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