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夹.代表什么生肖?
“发”字,在《说文》里有三种解释:1、象形发,头之毛发也。2、象草木花之生也。3、人之发也。也就是说“发”字的本义是头发的意思。而“夹”字,在《说文》里也有两种解释:1、木相合也。2、竹木相错也。从字形上看,“发”字右边是个“伐”字;而“夹”字左边是个“伐”字,可见二者有共同的意思。那么,这个共同的意思是什么呢?那就是修剪、剔除之意。所以,“发”的意思就是把头发剔除(剪掉),而“夹”则是把树木或竹子的枝叶剔除。
在现今的汉字中,“发”字还有这一意思——理发、剪发。如“理发师”,它的旧称就是“剃头匠”;而“新发”指的就是刚长出来的新头发。现代汉语里的“发作”“迸发”等词中的“发”字都具有头发的意思。 而“夹”字所具有的“夹持”“夹杂”“夹缝”“夹板”“夹信”等词语中的“夹”字却再也没有了除掉的含义,它仅仅表示“东西两侧之间”的意思而已。但是,古人都很聪明,当他们的语言无法表达某个具体的意思的时候,就创造一个新字来表示那个意思。既然“夹”字没有了除掉的意思,那么就在“加”字旁边加个“手”字,表示用手(动作)把东西夹住。正如古人用“执”字表示用手抓住一样。
我认为“发”的意思就是“把东西除掉”——把头发除掉叫做“发(fà)”;把树上的嫩芽除去叫做“发(fā)芽”。可以把上述文字演绎成一段故事: 有个叫作“发”的人问另一个叫“夹”的人:“你看见我的头发了吗?” “夹”回答说:“你的头发在我心中。” “发”听后笑道:“哼!我把你胸前的头发都剔光了。” 于是,“发”就把自己的头发都剃掉了。
夹于发上的簪子称为“发夹”,它也是用于发冠或头饰间作为装饰的簪的一种。由簪演变来的发夹多为妇女所用。据《中国出土玉器图录》记载,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13 件丝织品中就有发簪,距今已有2200 年以上的历史。
在玉制发夹的发展史上,汉代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转折点。《西京杂记》有记载说:“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自搔头”。说明当时发簪已很通行。宋代张表臣《咏簪》诗曰:“宝簪摇曳系青丝,惯阅鸾鉴插鬓时。莫道恩深无弃掷,杨妃曾有翠花枝”。
这是有史书记载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玉簪搔头的美人。由此足见,在当时发簪已与妇女的审美情感、装饰情感发生了最深切的联系。这一时期玉簪的装饰功能大大超过了绾髻的功能。
在唐代以前,发簪多由金银等金属制成。从汉代开始,玉制发簪开始出现。到了唐代,由于玉器的制作技术逐渐完备,玉质发簪开始成为皇家贡品,也促进了发簪艺术的发展。唐代妇女发髻以簪钗来饰发,常在发髻上插各种装饰华丽的簪钗,甚至在当时上层妇女中出现了“浓妆丰饰,鬓发高耸,插梳满头,插钿满鬓”的风尚,如著名歌唱家许和子每于“梳头插梳,坐自照视,弄髻不得休息”。
发夹在明清时期开始由两枚簪子合成的,每枚簪子由簪首和簪股组成,两枚簪子相合即为一个发钗。明清时发钗首部变宽大,多镂空,以各种宝石、珐琅、翠羽等为饰,簪股长而呈圆形,上面常有纹饰。一般发钗为双股和三股。发钗以金、银、玉、翠等为材质,用錾、花、焊、嵌、切、磋、琢、磨等工艺制作。
发夹的制作方法与簪首同,只是玉簪首多为椭圆形或近椭圆形,有盖有身。发夹也分单只、成对等。单只的发夹,从形象上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等。成对的发夹有形状相同的也有形状不同的。图案多为象征美好祝愿、辟邪、夫妻恩爱富贵的龙凤、鸳鸯、喜鹊、玉鱼、蝙蝠、仙鹤和花草等。
发夹在清代的制作非常盛行,它采用与玉簪和金簪不同的造型,将细长的簪股制成扁平的钗股后,将两股平行制成弧形,钗头装饰纹样十分精美。其造型和装饰题材广泛,多取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玉鸟栖梅”“福禄寿喜”等,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