覅属什么生肖?

倪缨淇倪缨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覅”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不用;别(bié)”。这其实就是“勿”的异形词。 “勿”是个繁体字,简化字是“武”或“勿”。《现代汉语词典》里收录了“勿”的异形词12组,其中6组是“莫”“毋”“无”“勿”“不”“弗”,另外6组是“未”“勿”,“末”“勿”,“靡”“勿”,“靡”“未”和“靡”“无”。

在这12组异形词中,“勿”和“莫”“毋”“无”“弗”“不”和“末”“末”都同音且同义,只是意义各有侧重而已;而“未”“勿”“末”和“靡”“勿”以及“靡”“未”和“靡“无”,则有两个以上的词形。但是,在上述所有异形词语中,只有一个词形是表示劝告、禁止意义的,那就是“勿”或“勿”。 “勿”是最具代表性的“不要”词,用来表达“请不要……”的意思。如《庄子·逍遥游》:“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故圣人之云者,固非有之也,勿求德也。”又如《晋书·宣帝纪论》:“若遂宽和,恩礼不加;动以法裁,孰敢不尽?是以群臣惶惧,莫敢逾界。”再如《水浒传》第四回:“我为人最凶狠,不拘谁人,但骂我的,便把他舌头割了!我生得最丑恶,不论何人,只要见我的,便把他眼珠子挖了!”

“毋”也是个劝止性词汇,表示“不要让……”的意思。如《诗·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鱮。”毛传:“敝,毋用也。”孔颖达疏:“此《敝笱》篇言齐人娶妇之事而有淫乱之意。言弊罟不能捕鱼,喻妇人虽嫁而男子不肯止绝其淫。”又如《战国策·楚策四》:“今王以国君之尊,而行盗贼之事,窃为王患之。”

“勿”还可写作古文字形的“罔”“亡”“往”“未”等。如西周铜器铭文《卫簋盖》:“惟十月庚辰,王飨祀于天室。”西周铜器铭文《师簋盖》:“惟三月既死霸壬寅,王宾于成周……”金文“亡”字作“ ”。春秋时吴国青铜器“吴王光鉴”中有“唯王五祀(即五年)四月丁亥,王初归马于埒廷,王命邦君氏司牧,允告于先王。”

段怡冉段怡冉优质答主

其实这与苏州方言的发音有关,许多读过《苏州方言志》的人知道,由于苏州方言的语音变化,有许多字在古时与普通话发音相近,而现代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又据语音学家周有光先生考证,“覅”是“匹”的音转,“匹”又与“否”通假,也就是“没有”的意思。而“没有”如果简称为“没”字,发音正是苏州人常用的“么”字。所以,“覅”的意思就是“没有”。例如:“覅人”就是没有人,“覅讲”就是不要讲;而到了疑问句中,“覅”又代表“对”、“不”、“是否”的意思,相当于一种语气词,如“你来覅来?”意思是问:你来还是不来。

“覅”字来源于北方音,“么”字来源于吴语音,两者在吴语中的意思完全相同,“么”字与北方人所说的“吗”字一样,是经常使用的疑问语气词,比如“吃么?”、“谁么?”、“在哪里么?”等等。所以,一个字两个读音,是吴语中经常有的,例如:“讲”字和“卡”字、就分别有两派发音,有些土生土长苏州人也是两个发音都会,如讲卡起或讲起,两种发音在语义上完全是一样的。

在苏州,有些家长经常听到小囡讲出一些自己也拿不准的字:“要”字、有时也读成“要”字、“要子”的“子”或读成“梓”字,或干脆“子”字也不讲出来,在他们心目中,总觉得苏州人应该讲本本“交音字”,其实,这完全是苏州不同方言区的正常现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