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横遍野是什么生肖?
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又称“亥猪”。 《礼记·月令》中有载:“(孟冬之月)豚羊熊罴,莫不振振。”孔颖达注曰:“豚,谓小猪也;羊,曰羝羊,雄者;罴,似熊而大,黄色。此三者,言其莫不振奋。”意思是说十月里猪羊熊之类的野生动物都振作精神、准备生育下一代了。 但其实这个振振有别的解释——《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岁木太过······厥阴受邪,血气滞涩,全身麻木……甚则僵仆……”张景岳注解道:“气血俱滞,故然重着而麻木,久则色变而枯萎,此属木邪伤肝。”又《灵枢·百病始生》也说:“饮食劳倦,忧恐怒气,形寒饮冷,暴怒伤阳,寒水搏胸,血气凝泣。”王冰补充说:“凝泣,谓血不流动如泪珠。”“寒气搏胸,血凝泣矣”,这里讲的其实是心气受伤,血液运行不畅,以致“脉闭不行,血气凝聚”,就像死去了那样。但是,人并没有死去,只是人体机能下降,身体各部分的功能都下降了,新陈代谢速度减慢,于是身体内部就开始腐烂,发臭了。这种状态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就是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就是机体受到内外刺激时所作出的反应。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所需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是平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身体内部的各个器官就会逐渐失去作用,最后导致死亡。所以,这里的尸横遍野也可以用“休克”两个字来解读。 “休克”二字源于法语“shock”的音译,它是机体遭受外部或内部不良因素刺激后,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这些不良的因素包括细菌、病毒、中毒、创伤等等。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休克”这一病征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而且认为这是一种虚证,并常常与气虚联系起来认识。如明代医家张景岳就说过:“盖虚证之多,有由于元气虚者,有属于阴气亏者。”清代名医徐大椿更进一步地说:“元气虚则厥脱,阴虚则风动,此阴阳两虚之所由分也。”他们所说的都是机体在受到外界或体内不良因素刺激后,所出现的以气虚、阴虚为特点的病理过程。这个过程最终可以影响到人体的每一个部位,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全局性的功能性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阴阳两虚”是最恰当的病因病机归纳。
当然,现代科学对“阴阳两虚”的解释远不是这么简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比较清楚地理清“休克”发生的具体环节。目前,医学上把“休克”分成很多类型,其中以循环衰竭为基础的休克占大多数,而神经中枢调控机制失常所致的休克则比较少见。不论哪一种类型,最终的发病机理都是由细胞(主要是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死亡,继而出现功能丧失。
由此看来,古代的“阴阳两虚”显然不能完全涵盖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不过,中医学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医学体系,它在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方面所具有的系统性优势是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古代中医文献资料,用中医基础理论来解读其中的病机内涵,这就是一种系统化的努力,它的目的就是要使古代医学中的有益经验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