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什么中学到语文?

游夕游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那儿的中学,在八十年代初,还没有开设语文这门课。当时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主要是写作和阅读两大部分组成;写作包括作文(初中两年三篇、高中三年六篇)和实用文(书信、演讲稿、解答、解答等);阅读主要是指文学名著(初中《红楼梦》《简·爱》《水浒传》,高中《三国演义》《西游记》《红与黑》《茶花女》)、古代诗词古文(初中文言文,包括《论语》《庄子》选段以及李白的古诗、王勃的《滕王阁序》,高中唐诗宋词元散曲)还有少量外国作品(初中《老人与海》《叶甫盖尼·奥涅金》,高中《牛虻》《大卫科波菲尔》)。这些内容在现在的中学生看来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没有鲁迅?为什么不学《呐喊》《彷徨》?为什么不学现代诗?为什么不学《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事实上,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读高一的时候,才正式开设语文课,教我们文学常识、文言实词、古典诗文赏析等等。

然而,奇怪的是,尽管中学不教我们语文,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很好的作文。比如小学二年级写的看图说话“小木船”,老师给了个优+;三四年级的仿写句子“太阳像什么?它光芒四射。”“花儿像什么?她姹紫嫣红。”老师赞不绝口;到了五六年级,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诗歌,都让老师惊叹不已——“你们真是无师自通啊!”——以至于老师经常拿我们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全班听。 更奇怪的是,虽然不教我们语文,同学们却都能读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尤其是《红楼梦》,八零后的很多人即使没读过原著,也能背出“林黛玉进贾府”那个经典片段。至于《茶花女》《牛虻》《红与黑》《简·爱》则更难能可贵了。

那时,同学之间的文学素养非常浓厚。大家会相互讨论《水浒》里的林冲、武松、鲁智深,也会争论《红岩》里的江姐到底是英雄还是傻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红楼,一部水浒。每个人对文盲现象都深恶痛绝:为什么孔乙己只能窃书?为什么不让他偷瓜?(《孔乙己》),为什么祥林嫂不断受辱?而柳妈却冷眼旁观(《祝福》)。

那时候的作文题目也很多样:《读〈骆驼祥子〉有感》《〈茶馆〉之我见》《〈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形象》……如果现在让我重新经历那段时光,我会好好享受那种纯粹的文化氛围。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