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是谁写的?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主要内容是阐发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朱熹将其从《礼记》抽出,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朱熹又将《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自唐代韩愈、李翱,到宋代孙复、程颐、程颢、朱熹,历代儒学大师均高度肯定《大学》的重要性,认为《大学》是儒学的入门篇,只有学通了《大学》,才能学其他诸书,甚至认为不通《大学》,不可以治身心;不通《大学》,不可以教人。朱熹称《大学》是“三纲八目”,“是古人课程,后衰无复讲明,到伊川始发明,到横渠始取入《西铭》,到龟山始以教人,如今又传授。”
《大学》中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目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不仅成为儒家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且为中国传统教育确立了以“内圣外王”为理想的教育模式、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特征的教育原则、以“反求诸己”为取向的教育途径。《大学》经朱熹重新编排整理后,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经典,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产生巨大影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谥曰文,又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婺源(今江西婺源),而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尤溪),后居建阳(今属福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