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学校叫什么?
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夏代。当时的学校名称,据《孟子·滕文公(下)》说有“校、序、庠、塾”四种。对这四种名称的解释很不一致:或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或说“校在郊,故谓之校,序在术(道路)也,故谓之序,庠在家曰庠”;或说“学者聚集,先习于家塾,乃入于乡序”,“至于成童,就外塾大学焉”。“庠”和“序”是“国学”(相当于现代国家办的学校),“校”和“塾”是“乡学”(相当于地方办的学校)。
奴隶社会的学校无论是“国学”还是“乡学”,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学在官府”的政策,国家严厉禁止文化典籍下传于民间,禁绝下层人民接受教育,学校教育由奴隶主直接掌握,在这种“学在官府”的文化教育政策维护下,文化教育与政治权利合而为一,牢牢地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正如柳宗元所说:“周之衰,王迹熄,儒道坠,富贵者骄奢,安溢则夷施放佚……德隐而威隆,功利之数作……其俗淫,其志荡,教不从本而系于用,故诸侯有国学者,执一术以干时势。”
因而,当时的教育内容就是以“六艺”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教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基本准则,乐教配合礼治,巩固奴隶制作思想基础;书教即文字教育;数是计算之学;射、御是军事技术训练。从“六艺”内容看,教育内容既有文事又兼武备,既有知识技能教育又有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其中礼、乐、射、御是核心内容,礼、乐又是基本教材。“大学”主要教“礼、乐、射、御”,“小学”主要教“书、数”。
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除了有学校这一组织形式以外,还有“辟雍”、“泮水”、“上庠”等。其中“辟雍”建于国都,是天子的学府。“上庠”是西周在“国学”之外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又一大学。贵族子弟在“辟雍”毕业之后,再升到上庠学习一年。泮宫即泮水,是在国都以外的诸侯和大夫学习的地方。“泮宫”有“国学”、“乡学”两级。诸侯在“泮宫”学习,“乡大夫”在“乡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