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怎么样啊?
青岛理工大学1952年6月始建于吉林省长春市,时名为东北国家工业学校,1978年8月,划归山东省领导,12月更名为山东冶金学院,1986年2月,更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2000年8月,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并入;2004年1月,山东省青岛钢铁设计院并入;2006年3月,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
历经55年发展,学校形成了工科为主,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多科性大学。目前校园占地面积9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61.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亿元,图书馆纸型图书119万册,电子数据库27种。学校现有在校本专科生24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省部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15个教学院(部)、56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工科专业占65%,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工程硕士具有8个领域),4个博士学位培养方向,学校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点覆盖到校内全部院(部),现有在校研究生1200余人,校内导师370余人,校外导师230余人。拥有“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学校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及专业等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专任教师113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560人,具有博士学位249人、硕士学位498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26人。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近10%。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学生在国家和省市组织的186项学科、科技、文体竞赛中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奖励520余项;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媒体发表作品400多件。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近5年共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纵向课题560余项,横向课题860余项,科研经费3亿元,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0余项,授权专利280余项。被SCI、EI、ISTP检索收录论文1100余篇。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成果的获奖层次和数量在省属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山东省“科技管理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乌克兰、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了留学生培养和科研合作,互派访问学者、讲学教授,出版专著译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科研等,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先后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乌克兰国立科技(前苏联通讯科学院)大学、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等开展合作办学。与日本京都情报大学及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圣·马丁大学、普度大学北校区、韦恩州立大学、东密歇根大学开展了“2+2”(法学双学位、计算机双学位)和“3+1”(工学升硕)项目。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亚欧工程学院,开办了8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600余人。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体育活动活跃,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楼、电教实验中心、语音室、电子阅览室、体育馆及后勤服务设施;学生公寓实现了公寓化管理,宽带网入户并连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