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军是什么生肖?
在《水浒传》中,“仁”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出现于武松的口吻(如第七回“景阳冈打虎”、第二十二回“武松怒打蒋门神”);施耐庵也多次使用“仁义”“大仁大义”形容宋江(第三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第七十四回“梁山泊军马复归旧路”)等等。 然而除了“仁”之外,“义”也出现了很多次。例如第十一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十七回“智取生辰纲”等。 从“仁”“义”一词的出现频次来看,二者应该都是宋元的底层社会使用程度极高的价值观念。
不过就现代心理学的认知而言,人们更容易对“仁”产生共情反应——这是由孔子最早定义并系统阐述的道德范畴。虽然“仁”“义”二字经常连篇,但“仁”是核心。
《论语·颜渊》记载,子贡问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士大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人以礼,知人。”意思是,一个优秀的士大夫必须对自己言行有底线意识——“知耻”,懂得尊重他人,善于识人。 而“义”则更侧重于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礼记·礼运篇》中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可以不闭……”意思是,在大路上走的时候,大家互相礼让,秩序井然,所以不用关门睡觉,家里非常安全。
这段话将“义”的社会涵义具体化了:人人遵守公共规范,社会秩序良好,大家互相关爱,坏人自然就没有市场了。 所以从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说,“义”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仁”关注的则是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关系——我是谁,我在哪里,你和我的世界有什么区别。 如果将“仁”比做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么“义”就是自觉维护群体的边界。当个体处于危险之中时,周围的人们会自发地团结起来保护你;而当集体受到侵犯时,每个人都必须站出来,捍卫整个群体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