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小学什么意思?
根据沪上最新推出的《上海市学龄儿童综合素质拓展报告》显示,全市136所试点“菜场小学”的实际情况不太妙:学业失败率21.5%,心理障碍率达21.5%,辍学率达10.9%,而这三项比率加在一起超过50%。
从表面看,“菜场小学”因为紧靠农贸市场而得名,学校硬件条件较好,有电脑房和美术、音乐教室;不过,往往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而每个班的“学生数在35-40人之间”。“学生大多是本区农户子女,老师待遇较高,但工作积极性不太高。”
对此,曾有专家认为,“菜场小学”是由于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产生的,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工读学校”。在办学目的上,“工读学校”旨在解决“孺子可教,母不成婴”问题;今天的“菜场小学”则是为了缓解“农村孩子进城难,城市孩子求学难”。但在办学模式上,前者是半工半读,后者是全日学业。至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恐怕就是“城市接纳了农民孩子,但农村却很难接受城市的孩子”。
但“菜场小学”的存在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可以从“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这样的描述中看得非常清楚。而把“素质拓展”归结为“学农”,事实上也不够妥当。因为“学农”只是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农业,而非培养从事农业事业的素质和兴趣。
同时,“菜场小学”把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拘泥于读、写、算,忽视孩子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生活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缩小了孩子的视野,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在学习期间,每个学生学会1-2门本领”,当然令人欣慰,不过,这更应该是一门门孩子自己喜欢的本领,而不是“硬性安排”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菜场小学”把农村孩子带进了城市,使他们初步接触了城市的生活,但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作支撑,这些孩子很容易染上有城市孩子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与此同时,城市孩子又不愿与这些农村孩子为伍。
“菜场小学”对城市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个“高等牧场”,只是“培养目标”与众不同,说白了还是因为“升学率”不高的原因。而从“学生主要来源于市区周边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区域“来看,这些孩子自己的父母很可能就在城里打工,学校成了这些孩子暂时栖身之所,也成为父母暂时遗忘之处。
所以,“素质拓展”不是“教育减负”,“减负”也不是“取消一切学业”。解决“菜场小学”弊端,不能“治标不治本”。应该像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那样,让孩子学业、劳动、志愿完全分开,在保障孩子完成正常学业之外,可以有义务参加校园劳动,但不该占用正常学习时间上课、劳动。
同时,“劳动基地”或是“学农基地”也应完全做到和课业学习完全分离。因为让孩子在学农劳动中“接触自然”未必就有益于孩子今后的生活。事实上,“学农”之所以没有成为国外少年儿童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校园活动”,不是没人提倡,而是因为许多国家的农业正处在高度机械化时代,让孩子们去干什么,真的很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