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为什么是十二个?
古人很早就发现,老鼠和牛这一组,如果年初一晚上从阴历十二月三十夜里十点开到阳历正月初一凌晨一点,刚好十二个小时; 虎和兔这一组也同理,正月二日凌晨两点至三点; 龙和蛇这一组也是十二小时,早上四点到五点; 马和羊一组,早晨六点到七点; 猴子和鸡一组,上午九点十点; 狗和猪一组,下午一到三点。
每两组之间的时间差正好一个轮回。于是人们就把这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用来计算时间。 当然也有人质疑,为什么是十二种而不是其他数目。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周天分为一百零八星宿,每宿对应某一星座(如狮子座、猎户座等等)。其中由三十六颗恒星组成的一个大三角形,三角形的每一边各有七颗恒星。被分成三个等份的每个角落各有一颗恒星,分别代表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未(牛)、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在西方人到来之前,我国先民已经完全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根据它们划分了黄道与白道。两者间的交点叫做“黄道零度”,可以理解为今天春分点所在的位置。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知识,太阳每年的回归运行轨迹是一个椭圆形,而在古人看来,这种轨迹更像一个大圆圈,因此他们就把这个椭圆的长短两端分别命名为“始端”和“末端”——这就是“甲子”的来源。 而“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则是古人用天干和地支来表示黄道零度周围的所有位置——这就是“干支纪年法”的由来。
古人把黄经零度附近的一整圈恒星都称为“甲子”,用“甲子”标记的恒星位置每年都在变化,而变化后的位置刚好又是另一个甲子。所以每十二年被周而复始一次。 就这样,随着黄经的转动,每一个时辰都有一组特定的生肖与它相对应。
中国农历的十二生肖,既是人们对干支纪年、纪月和纪日这些天象观测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十二个属相,表面上只是一种民间传说,实质上却与天文学密切相关。
夜空中星星的排列和运动,看起来虽然错综复杂,但根据星星之间相对位置的远近以及构成图案的明显程度,人们将它们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并将每个区域命名为星座。全天一共分为88个星座,被赤道横穿的有11个,人们称它们为赤道星座。分别被北半球和南半球观测者永远看不到的星座称为北天极星座和南天极星座,各占27个。
夜空中还排列着一些比较明亮的星星,人们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将它们联系起来,把它们拟人化、动物化或植物化,形成一幅幅易于辨识的画面。画面所包括的范围可作为星座的边界,画面上比较亮的星星则成为划分星座的标志点。比如,北斗七星和织女星,都是某一个星座中的亮星。
人们之所以如此划分星座,是便于观察和研究某些天体(或天象)在其周围的运行规律。中国农历在确定十二个生肖属相时,就利用了赤道附近11个星座以及离赤道最近的南天极星座中最显赫的星宿——南斗星座,并把它们分别和十二个月对应起来。把十二个属相的动物名称分给这些星座,是为了更好地记住它们。
每年农历12个月中,月亮都要在天空中运行一周,依次经过上述的12个星座。由于月亮是围绕地球运行的,每年的运行路线都在赤道附近来回移动,因此,不同年份的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每月运行一个星座,每月的月初,月亮都会经过一个比较明亮的星宿。古人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根据12个星座的形状和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选取了代表12种属相的动物名称分别代表12个星座,属相中的鸡则由尾宿(南斗星座)代替。这样就形成了12个月相和12个星座及12个属相动物的对应关系,人们称12个星座为“十二次”。比如,子月,对应星宿是斗牛星座,属相为鼠;亥月,对应星宿是长蛇星座(南天极星座),属相为猪,等等。
中国农历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有特殊规律的“十九年七闰”规则。例如鼠月,从1996年11月23日晚至1997年12月11日晚属于壬子年,该时间段则对应地称为“鼠月”。从1997年12月12日至1998年1月10日属于农历腊月。1998年至2015年这18年中没有闰月,因此,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仍称为腊月,依此类推。直到第19年,即2015年农历将闰9月,2015年的农历10月(农历鸡月)将从阳历10月31日延续至11月30日,共31天。11月30日夜里,月亮运行到天鹰星座,进入农历猪月。接着,经过1996年的11年(其间没有闰月)的轮回,到了2026年的阳历12月22日进入农历鼠月。这正是农历“十九年七闰”规律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