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生肖是什么生肖?
“农历”,也叫阴历,以月相变化为准,一个月为三十天或三十一天,一年十二个月。因为每月的天数有时不一样多(闰月),所以一年的时间有时是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 这种计算方法比较麻烦,因此人们又发明了“干支纪年法”。它以寅始,以亥终,把每个干支放在不同的年份中,循环记载。这样,每年都有一个唯一的干支名称。例如,今年2017年是丁酉鸡年,明年2018年是戊戌狗年……如此周而复始。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便于记忆和推算。
但是,用阳历记日子的起点不好找,如果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那么几几年几月份就不好说了;如果用某个节气或者月份的第一天,则很难确定年份。为了统一,人们选择了某一个日期作为所有农历年的第一天——春节。而这一天肯定不是朔月,也不是望月,更不是一个节气。它只是一个特定的日子。
当新年来临时,月亮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即月球与太阳距离最大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月亮也最微小、光芒也最微弱,这就是“朔月”——初一。从朔月到望月(初十),再从望月回到朔月,这样,一个农历月就完成了。 随后,太阳和月亮又开始新的轮回。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月亮的圆缺变化,我们的日历不断向前推进。但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有一定规律,它们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也有固定的时刻。农历年中有“节气”“中气”,有“朔”“望”,有“大月”“小月”,还有“闰月”。虽然情况千差百异,但总能找到对应的规律。
由于十二生肖的故事流传了很多很多年,所以,许多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已经很难考证其真正意义了。例如,记载于古书上的十二生肖排列是::鼠、牛、虎、免、龙、蛇、马、羊、申、鸡、狗、猪;或者鼠、牛、天、免、龙、蛇、马、羊、鸡、狗、猪、兔等等。特别是其中出现一个"申"字,就很难从十二生肖中理解了,后来研究者认为,这是十二辰同时使用十二生肖记辰时的遗迹;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个错字,应该是"猴"字。又如,在《致赵饶书》中曾经记载:“秦人以鼠为子,金人之色也。”意思是说秦人认为老鼠可以打洞,有金甲之象,能地金,所以用鼠为十二生肖岁首。可是秦朝灭亡之后,鼠仍为十二生肖之首。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人用鼠之外的其它动物代替鼠为首。
关于十二生肖的成因,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是由古代计时法而来的。如古书《淮南子》中记载有:“农执辰,商执丑,角氏执子,宫氏执戍,羽氏执已,徵氏执未。”显然这是记载几个氏族分别掌管某段时辰,后来又记载有:“(日月)晨耕于卯,食于酉,寝于午,作于子”,这是更明确以十二地支记时了。而《吕氏春秋》中的通撰篇中,已经有较完整的十二时辰和十二生肖的记时,如:“日始于寅,月始于申,斗指于卯,盛于子,传于午,故岁终于丑。日至则月起也,日始于寅,月盛于子,斗起于戌,盛于未,传于午。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还有学者认为十二生肖与古代的星相迷信有关。如古书《四十二章经》中有记载:“吾(指佛祖释迦牟尼)去波南海,绕四石窟,过九山,涉六河,人鬼之间,度三千大千,过十二连环,经五十二部国。历二十八天,游紫金光,入九十九空中,遍礼诸佛,以闻至言于十二部经。”这里的“十二连环”,就是指十二个属相,它们是十二个“天魔”的化身。
而有的学者则又从另外的角度,认为十二生肖是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持这种观点的人举出了大量的实例与证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十二个十二属相(生肖)在十二个属相(生肖)中分别占据十二个方位,这与原始社会中,十二个氏族分别占有十二个区域相同。十二个氏族,分别以十二个生肖为“图腾”,并且按照十二个方位居住。这种理论还得到了现代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外一些国家的印证,比如在日本,至今仍保留有十二个生肖神和按照属相建堂的住所等。
还有的学者则认为十二生肖是古代对天文学的注解。据考证,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人们在夜空中可以观察到48个(也有说88个)星座(古称星纪)。在这些星座中,有11个环绕黄道,其中10个全是动物形象,再加上鼠,共为12个属相,这与古代的十二星次——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恰恰相对应。这种观点还给出了每个生肖的形象来历,比如鼠是斗宿星名,因形似鼠而得名;牛是牛宿星名,因形似牛头而得名;龙是角、亢二宿星名,因亢宿旁有“青龙舍”得名;鸡和犬是从斗宿和虚宿演变而来;虎来自娄宿;兔来自胃宿等等。不过,这种理论同样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而质疑者举出了“鸡”、“犬”、“豕”等三种动物为例,认为这三种动物在古代都曾用“乌、戌、亥”等别名表示,而且都与星次名称无关。“乌”是玄龟,属水;“戌”可能是与“社”的古字相同,是泥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