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鬼是哪个生肖?
猪,这个内鬼不是指小偷之类的贼 《红楼梦》第五回有段关于秦可卿之死的描述: “……那消两个时辰,已勾出大观园内外以及贾府上下大小人等来历、出身、形貌、性格、命运、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等项。” 作者曹雪芹能如此详尽地写出人物的各种信息,是因为这些资料都是他事先做好了的。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中,宝钗无意听到宝玉和丫环金钏儿调笑,便故意走开;而宝玉因跟金钏儿说笑了几句,又见宝钗淡淡地走来,自知刚才的话已经传到了宝钗耳朵里,便笑着向宝钗解释。
这两件事在书中只不过是一笔带过,但在脂砚斋的批注里却有详细的记载——原来宝钗先前听说宝玉在外间屋里和金钏儿说话,原不想理会,及至听见“太太”两个字,才赶着过来,但见宝玉正眼儿也没有给她一个,自然是心中气苦了。 至于外貌描写更不用多说,《红楼梦》第六回对刘姥姥的介绍简直细到了极处: “只见一个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的老婆子,拿着一个大木碗,盛了一碗饭,放在贾琏嘴里,对面陪着一笑……”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在《红楼梦》里比比皆是,如果读者有心,可以翻检一下。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证明《红楼梦》里的信息全是真实的——毕竟,这世界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全知视角。但我以为,作者这样细致的描写,是为了让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有个尽可能清晰完整的形象。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写作手法的意图到底是为了让读者能“读懂”,还是为了“拒读”? 我认为这两种目的都有。
一方面,曹雪芹希望能让读过的人更能理解小说深层的意蕴;另一方面,他恐怕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阻止别人胡乱理解。 一部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原因之一就是它包含了足够多的细节,使得任何一个人读完之后都会觉得,嗯,我是看懂了。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作者其实没有完全把真相告诉你。
于是,有的人读了以后会产生再探究竟的欲望,他们不断去探索、去研究,最后终于发现,啊,其实这部作品我压根就没看懂! 而有的人则很满足于自己一知半解的理解,他们读起来会更容易些,但也因此失去了深入了解的机会。 显然,作者是希望读者属于前者,而不愿读者成为后者。因为理解需要努力,而无知则会让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