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以前叫清华吗?
1908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于次年3月在北京设立游美肄业馆,1911年游美肄业馆迁往天津,更名为“游美学务处”,后又更名“清华学堂”,并迁回北京。“清华学堂”为清政府“奖励游美”事业的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办理选拔、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具体事务,是一个专门办理游美教育事务的行政机构,而非学校。1912年4月,清华学堂正式开馆,9月开始招收“举奖学金”和“分获奖金”两种庚款留美生48名,分两班进行留美预备性质的高等学堂课程学习,这标志着清华作为一所以培养留美学生为目的的学校实体正式成立。同年,游美学务处易名为“中学校”,成为“清华学堂”附设的教学单位。
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11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所有学堂一律改称学校,但“清华学堂”未予更名,仍然沿用。1925年4月,清华因五·四运动及爱国反帝进步活动,遭到英美侵略者唆使军阀以武力查封,同年8月,经教育总长章士钊与美英侵略者交涉,美英被迫同意照旧寄送庚子赔款,并于8月15日正式复校,并易名为“清华大学”,隶属北京政府教育部。
随着清华园的扩建和大学部及研究院的设立,“北京大学附设研究所国学门”也于1925年8月迁至清华园内。1928年4月北伐后,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成立,原北京政府教育部直辖的“北京大学附设研究所文史哲三门改为“国立北平研究院文史哲三研究所”。“国立北平研究院”为直属中央研究院领导下的机构,故未并入迁至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内,而是继续在清华园内办公。所以解放前的清华在解放后没有独立建制,教育研究院和文史哲三研究所仍设在园内,清华解放后没有单独接收。
民国时期清华以“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通才”教育为建校理念,重视基础文理学科和应用学科教育,以“学术平等、兼容并包”为学术方针,为国家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才的现代化高等学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的三分之一曾经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在世界顶尖的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清华毕业生毕业五年之内发表重要科学论文的人数和密度超过该学院任何一所其他姊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