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古文怎么说?
庠、序、校、塾、馆、馆阁、学宫、书院、稷下学宫、泮宫、辟雍、辟廎、辟廱、石渠阁、石室、鸿都门学、鸿都学、国子监、国子学、国子祭酒、东宫祭酒、太学、博士弟子、博士祭酒、四门学、四门博士、六学、崇文馆、弘文馆、昭文馆、集贤殿书院、集贤殿大学士、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
中国古代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代,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周天子所在的王城有“国学”,各国诸侯的都城有“泮宫”,又称“乡学”或“外学”。学习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秦代曾经一度废除了儒学。汉代之后,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和规范化。隋代以后,确立了中央官学“六学二馆”的规制和科举考试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确立了格局。唐代的中央官学基本上沿袭了隋代的制度。宋代中央官学基本上沿袭唐、五代,而地方学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至明清,地方学校的体制已经完备,而中央官学则衰落了。明清时期,不仅私学与官学争雄,而且私学的发展也超过了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