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割据代表什么生肖?
春秋时期,周天子虽仍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各诸侯国势力强大,相互争霸,这种势态被称为“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顾名思义是春天和秋天有征战和杀伐,那么冬天呢?冬天应该指的是休养生息,和平发展。因此这一时期可以叫做“战与国”时代。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出现呢? 这是因为在周王朝的宗法制度下,王室内部分封诸候(姬姓),外封同姓(姬姓)、异姓(非姬姓)功臣及古帝王之后,形成了“天子-诸侯-大夫”的三层统治集团。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虽然拥有最高的名分与礼乐,但是实际的权力却十分有限。诸侯在国内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天子只能依靠天子的名号与诸侯协调关系,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控制力。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与周天子分封诸侯,卿士大夫采邑制(封建制)的分权化进程相一致的。 《礼记·王制》记载了周代的行政机制:“王者之政,莫急于敬鬼神,莫神于孝。故先之以敬鬼神,然后为民立丧祭之礼,以孝经之。”
所谓“先之以敬鬼神”,指的就是天子要首先通过祭祀,获得鬼神的认可,然后再推行丧祭等礼仪规范民众的行为。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然失去了对鬼神的掌控能力,所谓的丧祭之礼也已形同虚设。
《荀子·礼论》云:“祭者所以明示百姓尊天上之下也。今废而不用,百姓卑贱,上天之命,何由知之!” 从周的“敬鬼神”到鲁国的“祭礼”,其实是一个政治理念的体现,即通过各种礼仪来约束天子与诸侯的行为,使王室与邦国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牵制的平衡状态。这个理念可以说在周代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因此周人能够平定叛乱,征服戎狄,实现王权与天子权威的统一;也能在平王东迁以后,继续保持王室的权威而不坠。
然而这种体制到了春秋战国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是贵族间礼仪的丧失,另一方面是诸国斗争的激烈。这种“无礼”的状态被孔子所看到并记录在《论语》中: “礼之用,和为贵。……非其鬼而祀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阳货》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
孔子的这些言论正反映了春秋末年贵族“无礼”的状态:不是自己的祖先就不去祭祀,该打仗的时候也不上战场。这种无视等级秩序的状态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于是“礼”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复礼”就成了恢复社会秩序,建立霸业的目的。因此“礼”变成了一个具有强烈实践色彩的名词。
“复礼”也就是构建新的等级秩序,在这个基础上谈“和平”。所以孔子说: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宪问》 一个“不争”的君子,通过射礼的竞争来彰显自己“和”的价值,这种价值是通过“礼”的方式来实现的。只有遵守“礼”,才能谈得上“和”。 不“复礼”也就没有了“和谐”社会的前提。这就是肖猴的道理。